后期收网:
在掌握了张军的可能去向后,警方将追捕重点转向了重庆市。2000年9月18日,湖南省公安机关派出追捕小组前往重庆,并获取了张军与其情妇全洪燕在重庆市渝中区观音岩外科医院门口见面的重大线索。
在公安部的统一指挥协调下,重庆市公安机关严密部署,在张君与情妇见面地点一举将犯罪嫌疑人张君抓获归案,缴获张随身携带的1支五四式手枪(已上膛)、5个弹夹、180发子弹及手雷等。
随后,警方乘胜追击,陆续抓获了严若明、许军、李金生等犯罪嫌疑人。到2000年10月7日,走投无路的陈世清束手就擒。至此,张军团伙的主要成员全部落网,这起震惊全国的特大系列抢劫杀人案成功告破。
四、张军的犯罪心理分析
张军作为一个极端暴力犯罪的实施者,其犯罪心理具有复杂而独特的特征。通过对张军的成长经历、犯罪行为和庭审表现的分析,我们可以窥见这个"杀人魔王"内心世界的黑暗面,了解他是如何从一个普通农民一步步走向犯罪深渊的。
4.1 扭曲的价值观:暴力与财富的畸形崇拜
张军的价值观呈现出明显的扭曲特征,主要表现为对暴力和财富的畸形崇拜。在他看来,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财富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这种扭曲的价值观直接导致了他对犯罪行为的合理化认知。
张军对暴力的崇拜体现在他对武器的热爱和对暴力行为的追求上。他不仅精心收集各种枪支弹药,还经常组织团伙成员进行"军事训练",提高他们的射击和格斗技能。在他的日记中,曾多次出现"枪是男人的第二生命"、"暴力是强者的语言"等表述,反映了他对暴力的病态迷恋。
同时,张军对财富也有着极度的渴望。他在庭审中坦言:"我走上这条路,主要原因是贫穷。我家在农村,12岁时母亲得癌症没钱治,去世了,父亲也长期患有肺结核,家里一贫如洗,所以我想发财。"这种对财富的渴望,使他不惜一切代价追求金钱,甚至不惜以他人的生命为代价。
张军的这种扭曲价值观并非天生,而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中逐渐形成的。童年的贫困、少年时期的挫折、成年后的失败,都对他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在少管所的经历,使他接触到了更多的不良影响,进一步强化了他对暴力和财富的错误认知。
4.2 反社会人格:缺乏共情与道德约束
张军的行为表现出典型的反社会人格障碍特征,主要表现为缺乏共情能力、无视社会规范、具有攻击性和欺骗性等。这些特征使他能够毫无愧疚地实施暴力犯罪,对他人的痛苦漠不关心。
缺乏共情能力是张军最显着的心理特征之一。在整个犯罪过程中,他从未表现出对受害者及其家属的丝毫同情和愧疚。在庭审中,当公诉人念到受害者名单时,他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即使在为自己辩护时,他也只是强调自己的不幸,而对受害者的苦难只字不提。
无视社会规范也是张军的明显特征。他从年轻时就开始违反法律和社会规范,从打架斗殴到抢劫杀人,一步步走向犯罪的深渊。他在庭审中坦言,他对社会有着强烈的不满和敌意,这种情绪促使他不断挑战社会规范,以犯罪行为宣泄内心的不满。
攻击性和欺骗性在张军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不仅对受害者实施暴力,对同伙也经常使用暴力威胁。同时,他还善于伪装和欺骗,通过虚假身份、虚假承诺等手段控制他人。例如,他在与多名女性交往时,都使用了虚假身份,并编造各种谎言骗取她们的信任和感情。
张军的反社会人格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期不良环境和个人经历共同作用的结果。童年时期缺乏家庭关爱、少年时期的挫折经历、成年后的社会排斥,都对他的人格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特别是在少管所的经历,使他进一步脱离了正常的社会规范,强化了他的反社会倾向。
4.3 犯罪动机:复仇心理与权力欲望
张军的犯罪动机是复杂多样的,既有对社会的复仇心理,也有对权力的渴望,还有对刺激的追求。这些动机相互交织,共同驱动着他不断实施犯罪行为。
复仇心理是张军犯罪的重要动机之一。他在庭审中表示,他对社会有着强烈的不满和敌意,这种情绪源于他少年时期被劳教的经历。他认为自己只是打了点小架,却被关了3年,这让他感到不公平,从而产生了对社会的报复心理。这种复仇心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强化,最终导致他以极端的方式报复社会。
权力欲望也是张军犯罪的重要驱动力。作为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的普通人,张军渴望获得权力和控制感。通过犯罪行为,特别是持枪抢劫杀人,他体验到了一种掌控他人生命的权力感。他在审讯中曾表示,当他持枪面对受害者时,他感到自己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这种权力感满足了他内心深处的心理需求,成为他不断犯罪的动力之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案要案详情录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大案要案详情录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