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山初出剑旗扬,箕谷兵声震陇荒。
三郡风归收俊杰,两京震动遣鹰扬。
街亭锁钥争危地,汉魏貔貅决死场。
丞相谋深分虎旅,烽烟已逼古陈仓。
景耀二年春,寒气尚未褪尽,锦官城宫阙内却早已酝酿着一场关乎国运的惊雷。年轻的蜀主刘禅端坐御案之后,目光穿透窗棂,仿佛已望见汉中以北那片烽烟将起的辽阔山河。案头摊开杜琼新呈的《急递驿程法》,朱批墨迹犹湿。
“杜卿此法,甚合朕心。锦官城至汉中,军情如火,三日必达!”刘禅的声音在殿宇间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驿传改制,双马轮换,人可稍歇,马蹄绝不可停!凡插‘鸡毛翎’之文书,各驿务必倾力优先,违者,以延误军机论处!”
“臣,遵旨!”杜琼躬身领命,仿佛已听见催命的马蹄声在未来的驿道上日夜不息。
国帑“砺锋库”所储之金帛,立时如活水般奔涌而出,灌注于那条维系着帝国命脉的蜀道。自锦官城至汉中,无数民夫役卒在料峭春寒中挥汗如雨,锤凿叮当之声不绝于耳。昔日狭隘崎岖的险段被奋力拓宽,饱经风雨侵蚀的木质桥梁被拆除,代之以更为坚固的巨石桥墩。这条重新焕发生机的血脉,正为即将喷薄而出的战争洪流,悄然拓宽着通道。
与此同时,一次偶然的奏对,亦在刘禅心中投下微澜。有云南商贾入宫觐见,谈及南中瘴疠之地,土人常用几种奇异草药捣碎外敷,治疗刀箭创伤颇有奇效。刘禅闻之,龙目中精光一闪:“传旨太医署,命其详加访查此药配伍之法,务求精纯。制成后,先行拨付白耳精兵试用!”他深知,战场上多一分救治之力,便多一分决胜之机。
帝国的中枢在改革中积蓄力量,而帝国的利剑,已在汉中磨砺出凛冽的寒光。
沔水之畔的阳平关内外,旌旗蔽日,营垒森然。诸葛亮羽扇轻摇,目光如炬,扫视着眼前这片肃杀而又蕴藏无限可能的山河。营门辕旗下,二十万蜀汉健儿正披坚执锐,于阳平、石马一带依山傍水,操练不息,喊杀之声震彻云霄。然而,羽扇之下深藏着一缕不易察觉的隐忧——那枚远在千里之外,本可牵制魏国重兵的棋子,已然黯淡无光。
数月前,曹魏宫闱剧变,文帝曹丕龙驭上宾,新君曹叡仓促继位。诸葛亮审时度势,认定北伐时机已至,曾以如椽之笔,修书一封,密遣心腹穿越险阻,送至关中新城。信中陈说利害,许以重诺,力劝昔日降魏的蜀将孟达举兵反正,袭扰南阳,使魏国腹背受敌。若此计得成,则蜀汉两路伐魏,大有可为。
然而天意弄人,孟达行事不密,风声走漏。那素有“冢虎”之名的魏国骠骑大将军司马懿,闻讯后竟不待奏请新君,当机立断,亲率精兵倍道兼行,如疾风骤雨般直扑新城。孟达猝不及防,困守孤城,终被司马懿挥师攻破,身首异处。消息传至汉中,诸葛亮立于军帐之中,望着案上那份染血的密报,久久无言,唯有帐外呼啸的北风,应和着他心中一声沉重的叹息。两路伐魏的宏图,尚未展开,便已折去一翼。
“两路伐魏之策,天不假时。” 诸葛亮的声音低沉而清晰,回荡在简陋却肃穆的南郑军帐中。
建兴六年正月,蜀汉北伐大军的核心将领赵云、邓芝、王平、魏延等皆肃立帐下,目光灼灼,聚焦于中军案后那道清癯而坚毅的身影。帐内炭火噼啪作响,映照着诸葛亮深邃的眼眸。
他手指舆图,羽扇轻点陇右之地:“魏主新立,关中、陇右防备松懈,此天赐良机。我军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明面上——”他目光扫过赵云与邓芝,“子龙、伯苗,汝二人领精兵一万,大张旗鼓,出箕谷,佯攻斜谷,兵锋直指郿城!务必使魏军确信,此乃我军主力所在,尽调关中魏军西援。”
赵云银须微颤,抱拳慨然道:“丞相放心!云纵使粉身碎骨,亦要将曹真那老儿牢牢钉在郿城之下!”
诸葛亮微微颔赞许,羽扇随即西移,落在那蜿蜒如龙的山脉标识上:“暗里,我军主力,则由此处——祁山古道,悄然西出!”他目光转向沉稳如山的王平,“子均,汝为先锋,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扫荡沿途魏军哨卡。大军继后,沿阳平关、武兴、建威,直扑祁山!此乃陇右门户,一旦攻克,天水、南安、安定诸郡,可传檄而定!”他环视众将,语气陡然加重,“此战要旨,在于‘稳扎稳打,先取陇右,继取关中,后图中原’。陇右在手,则关中震动,长安可望矣!”
“谨遵丞相将令!”众将齐声应诺,声震屋瓦。唯有魏延立于侧后,浓眉微蹙,目光如电般扫过舆图上那条标注着“子午谷”的险峻细线,嘴角紧抿,终是未发一言。那条奇袭长安的绝密之策,此刻只深藏于蜀主刘禅、丞相与他三人胸中,如冰封的火山,静待着爆发的时机。
汉中平原上,积蓄已久的战争洪流终于轰然决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强汉之墨色如血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强汉之墨色如血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