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风崖,自此成了秦双的天地。
开启基础防护阵法后,峰顶那片不大的平台终于摆脱了终日不休的狂暴罡风,变得适宜修行居住。但秦双并未完全依赖阵法,她刻意在阵法边缘区域保留了一处缺口,让一部分经过削弱的罡风能够持续涌入峰顶,形成一片独特的“风炼区”。她将此地作为日常磨砺自身、感悟风之变化的场所。
那几间破败石屋,被她亲手修葺整理,虽依旧简朴,却干净整洁,足以遮风避雨。最大的那间作为静室,布下了简单的聚灵阵,将从宗门领取的灵石嵌入阵眼,使得室内灵气浓度进一步提升。
安顿下来后,秦双没有任何耽搁,立刻投入了闭关苦修之中。
她知道,师尊的庇护和资源倾斜,并非让她安享其成,而是期望她能更快地成长。内门并非净土,刘家的阴影也未远去,想要真正立足,唯有实力!
此次闭关,两大目标:《逍遥惊鸿剑法》与《九变道经》。
她首先将全部心神沉入那枚晶莹剔透的剑法玉简。虽然屏障仍在,提示需筑基神识,但秦双并未放弃。她每日以自身神识,如水滴石穿般,小心翼翼地冲刷、感悟那层屏障,并非强行突破,而是试图理解其中蕴含的那一丝“逍遥剑意”。
同时,她开始在听风崖顶,迎着那永不停歇的山风,演练最基础的剑招。没有灵力灌注,没有华丽光影,只有最纯粹的刺、劈、撩、挂、点、抹、扫……一遍,十遍,百遍,千遍!
她回忆着玉简传来的那丝锋锐与飘渺并存的感觉,尝试将自身对“风”的理解融入剑招之中。如何出剑才能如风般无迹可寻?如何运劲才能如风般瞬息即至?如何变招才能如风般流转不息?
这个过程枯燥而艰辛。右臂初愈,长时间挥剑带来酸胀疼痛;心神消耗巨大,时常感到识海刺痛。但她心志如铁,毫不退缩。在挥剑时,她运转《九变道经》,感受周身气流的每一丝变化,将剑招与风之律动试图契合。
时间在枯燥的挥剑与凝神感悟中悄然流逝。
一个月后的一天深夜,秦双依旧在月光下重复着枯燥的直刺。就在某一剑刺出的瞬间,她福至心灵,体内那缕精纯道力自然而然地顺着剑指(她以指代剑)流转,周身萦绕的气流仿佛被这一“剑”引动,发出了一声极其微弱的、仿佛琴弦拨动般的轻鸣!
嗤——!
一道淡得几乎看不见的青色气流,自她指尖透出,如惊鸿一瞥,瞬间掠过数丈距离,将前方一块顽石无声无息地洞穿了一个小孔!
秦双动作猛然顿住,怔怔地看着那个小孔。没有狂暴的声势,没有耀眼的光芒,只有一种极致的“快”与“锐”!
她立刻再次将神识沉入玉简。
这一次,那层坚固的屏障仿佛薄冰遇暖,悄然融化了一角!一股玄奥的信息流涌入她的脑海——《逍遥惊鸿剑法》第一重,“惊鸿初现”!
并非完整的剑招,而是一种运剑的法门,一种凝聚剑势、爆发出极致速度与穿透力的“意”!
她终于明白,逍遥惊鸿,重意不重形!所谓的剑招,不过是承载这种“意”的载体。真正的核心,是那份逍遥天地、无拘无束,却又能在瞬间爆发出惊鸿一击的剑道真意!
找到了方向,秦双的修炼顿时步入快车道。她不再拘泥于固定招式,而是在听风崖顶,随着呼啸的山风恣意舞动。她的身影时而如柳絮飘飞,难以捉摸;时而如狂风突进,迅猛凌厉。指尖、树枝、甚至一片草叶,在她手中皆可为“剑”,引动风势,化作一道道肉眼难辨的惊鸿剑影。
两个月过去,她对“惊鸿初现”的领悟越发深刻。已然能够稳定地凝聚出一道尺许长的淡青色剑气,其速快若闪电,其锋锐足以轻易切开精铁。更重要的是,她隐隐触摸到了那层更高的境界——剑意!
那是一种玄之又玄的感悟,是她自身意志、对风的领悟、以及对逍遥真意的追求,三者融合,在剑道之上凝结出的一颗种子。虽然还极其微弱,尚未能外放伤敌,但却让她每一次出剑,都带上了一种独特的“神”,威力倍增。
在剑法突飞猛进的同时,《九变道经》的修炼也未曾落下。
听风崖得天独厚的环境,尤其是那处“风炼区”,成了她修炼此经的绝佳宝地。第一变“呼风变”早已圆满,她开始冲击第一变第二境——“踏风云”!
与第一境侧重于操控外界之风、形成风刃风墙进行攻击防御不同,“踏风云”更注重于自身与风的融合,是一种身法与遁法的极致升华。
她按照经文指引,在狂暴的罡风中穿梭,感受风的力量与流动,尝试将自身化为风的一部分。最初,她只能勉强在风中稳住身形,借助风势稍微加快移动速度。但随着对风之本质理解的加深,以及体内那缕道力的不断壮大,她与风的亲和力越来越高。
闭关进入第三个月。
这一日,秦双立于风炼区核心,周身罡风呼啸,足以撕裂普通炼气修士。她却闭目凝神,体内《九变道经》第二境的心法全力运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九变道经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九变道经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