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听罢,拊掌大笑:“子远真乃吾之子房!便依此计行事!”
……
永汉元年(公元188年)五月七日,袁绍上表朝廷后,毫不迟疑地率军返回渤海。堂堂联军盟主一撤,其余诸侯岂能安坐?
洛阳城内,各地诸侯纷纷效仿,以粮草告罄为由,陆续撤兵。朝廷名存实亡,既无兵权,又无钱粮,只能眼看诸侯星散。
黄琬、卢植、荀爽等大臣既愤且叹,若非刘岱擅攻盟友,致联盟瓦解,朝廷何至于此?
朝廷以黄琬、卢植、荀爽为首的公卿大臣联合下令,罢免刘岱兖州刺史之职,并号令各路诸侯共同讨伐此逆贼。
朝廷诏令能否产生实效,且待时日验证!
曹阳城外,吕布与李傕率三万西凉铁骑全歼曹操万余兵马后,并未乘胜追击。大军驻守曹阳期间,不断派出斥候探查洛阳动向。
当探马传回最新战报时,二人方知:公孙瓒勾结鲜卑外族及辽东太守,集结四十万大军进犯北疆;而诸侯联军因刘岱背盟残杀盟友、吞并友军,已然分崩离析,各路诸侯皆率部返回驻地。
闻此捷报,吕布与李傕大喜过望,立即派副将疾驰长安,向董相国禀报这个天大的好消息。
长安相国府内,肥硕的董卓激动得浑身颤抖,晃动着手中战报对众将笑道:"好啊!燕王刘凤后院起火,不得不撤军平叛。诸侯联盟又自相残杀,短期内我等可高枕无忧矣!"
"恭贺相国!"满堂文武齐声道贺。谋士李儒抚须阴笑,出列奏道:"相国,在下有一计,可使关东诸侯自相残杀,永绝后患。"
董卓眼中精光暴涨,迫不及待追问:"文优有何妙计?快讲!"
李儒眼中闪过一抹阴险之色,环视帐中诸将,不紧不慢道:"丞相何不借天子之名,行封赏离间之计?只要略施手段,关东诸侯必会自相残杀。"
"兖州刘岱残害同盟致使联军瓦解,此人注定会成为众矢之的。若以天子名义厚赏刘岱,定能挑起诸侯纷争。"
"届时关东群雄只顾兼并地盘,哪还有余力对付我们?说不定为了利益,他们反倒会主动归顺丞相。"
众将闻言频频颔首,仿佛已看到西凉军东山再起的景象,脸上尽是憧憬之情。
董卓拍案大笑:"妙哉!文优真乃吾之子房!就依此计行事。那群关东鼠辈正愁找不到由头互相攻伐,本相就给他们个名分!"
李儒谄媚道:"丞相圣明!关东鼠辈迟早全军覆没。"话锋一转,又道:"不过张济将军驻守武关要道,虽有过失,但终究是遇上燕国精锐。不如封他为南阳太守,令其率铁骑攻打袁术?"
"如此我军不仅在关东有了立足之地,更能随时兵临豫、兖、荆三州。"
李儒同张济乃是十余年生死之交,情谊深厚,正欲借机在相国欢愉之时为挚友说情,使其重返西凉军阵营。
此言确有其理,实为西凉整体利益考量。军中与张济交好的将领皆上前拱手 ** :
"相国明鉴,张将军日夜思归,望您开恩宽恕!"
"相国三思,张将军征战多年,恳请念其往日汗马功劳!"
"张将军现驻守武关要隘,待攻取南阳,我西凉疆域又将拓展啊!"
"相国明察,张将军对您一向赤胆忠心......"
董卓初闻张济之名时面色骤沉。西凉军劫掠洛阳积攒数百年的珍宝粮秣,这本是笔惊天财富,却在其押运途中遭燕军劫夺。
作为沙场老将,董卓心知张济已竭尽全力。连自己都难敌燕军锋芒,何况张济所率铁骑?且女婿所言在理,众将又纷纷求情,遂颔首道:
"也罢!既然诸位都为张济说情,本相便给他戴罪立功之机。即命张济为南阳太守,率西凉铁骑攻取南阳,定要叫袁术老巢倾覆!"
"相国圣明!"众将齐声颂扬,谀词如潮。董卓抚腹大笑,志得意满。
永汉元年五月,王允携随从顺利抵达长安,董卓闻讯甚喜。
王允向董卓详述脱身经过,自称虽遭关东诸侯羁押,然忠心朝廷、陛下及相国之心亘古不移,故费尽周折重返长安。
董卓素来信赖王允,见其表露赤诚,愈发器重,不仅留任司徒之职,更封祁县侯,赐食邑数千户。
李儒对王允突然返京心存疑虑,但因董卓深信不疑,暂未深究。
至此,王允终在长安朝堂稳固立足。
——
荆州刺史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汉室宗亲,鲁恭王之后。其坐镇荆襄,北御曹操,东抗孙氏,堪称荆楚雄主。
刘表得任此职,实属机缘巧合。原刺史王睿被孙坚所杀,董卓掌权后即命刘表接任,速赴江陵。
时值荆州七郡动荡,世家盘踞,南蛮横行,外人难以插手。然刘表单骑入荆州,凭朝廷诏令、个人声望及宗室身份,迅速平定乱局,站稳脚跟。
确立统治后,刘表迁治所至襄阳,施政宽严相济,重教化、抚百姓,境内安宁,民生渐复,终成割据自保之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国:从甄府赘婿到开国帝王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国:从甄府赘婿到开国帝王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