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指着窗外的方向,仿佛穿透时空看到了皇庄里那些被当成祭品般膜拜的拖拉机:
“结果呢?那些寄托了我全部希望的拖拉机,现在正搁在皇庄里供人瞻仰呢!再晒几天,都能长出香炉来了!您说,后人写史书会怎么写我?‘王卓,明初人也,毕生功业,乃使大明镰刀产量倍增,锄头工艺精进,实乃农具发展史上之奇才’?!那我可真是‘名垂青史’了!”
谭明看着王卓近乎崩溃的表演,先是忍俊不禁,随即笑容敛去,露出深深的思索。他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目光投向远方现代化农业示范区里井然有序、高效作业的联合收割机群。
“小王啊,”谭明转过身,语气沉稳而充满力量,“你的心,我懂。你想要的那个世界,也是我们无数人毕生追求的梦想。但是,现代化不是变戏法,更不是捏泥人。它是一场涉及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技术积累乃至思想观念的革命。我们东大自己,也是一穷二白起步,经历了多少代人筚路蓝缕,才有了今天?你现在遭遇的困境,正是这场革命必经的阵痛,是技术文明跨越时空鸿沟时,必然要付出的代价和必须填平的沟壑。”
他走回会议桌旁,调出电子地图,手指划过明朝版图:“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播下火种,而非奢望燎原之势立刻冲天而起。”他停顿了一下,目光重新聚焦在王卓身上:
“至于驾驶员问题,我有一个建议——从各地卫所的军户子弟中选拔!”
看到王卓眼中的疑惑,谭明详细阐释道:
“第一,军户子弟常年接触军械,尤其火器营的,对机械有天然亲近感和敬畏心,接受新事物的门槛远低于纯粹的农民。”
“第二,军户制度本身就是一种严密的军事化管理体系,子弟的组织性、纪律性、执行力远超散漫的农户。这恰恰是操作和维护复杂机械设备最关键的素质!”
“第三,选择年轻子弟,十六到二十五岁,正是学习能力强、可塑性高的黄金时期。”
“我们可以依托卫所驻地,建立临时的快训基地。制定一个为期一个月的‘铁牛驯化令’!”谭明越说思路越清晰,拿起电子笔在白板上快速勾勒计划:
“前十日:理论灌输。认图识件,明白离合、油门、制动为何物,机油、冷却水如何检查,简单故障如何判断。不求精通,但求识得‘铁牛’脏腑筋骨。”
“中十日:实操演练。在划定的安全场地,一对一、手把手教!点火、起步、转向、挂犁、空驶……不怕慢,就怕错!反复练,形成肌肉记忆!”
“后十日:实战演练!开到军屯田里去!在真实的田地里,扶着真实的犁铧,耕出真实的垄沟!把理论化作汗水浇灌出的成果!”
“这批人,就是大明迈向机械化农业的第一批火种!他们学成后,立刻回到各自的卫所军屯田实践,边做边学,积累经验。同时,他们本身就是最好的宣传队和播种机!”
“至于其他大型基建,”谭明补充道,“确实可以缓一缓,集中精力突破农业机械化这个瓶颈。不过,有一个项目刻不容缓——松江码头和远洋船队必须立刻投入运营!”
他的手指点向地图上浩瀚的太平洋:“大洋洲!那里的矿产储量惊人,尤其是高品质的铁矿石和煤炭!那不只是东大的需要,更是支撑大明未来工业化进程的基石!没有足够的‘工业血液’,我们的所有蓝图都是空中楼阁!”
王卓深吸一口气,胸中翻涌的挫败感被谭明细密而务实的计划一点点安抚、点燃。他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而坚定:
“我明白了!农业机械化是释放人力的当务之急,是根基!而远洋开采,是获取工业原料的生命线!这两者并行不悖,是支撑两个时空华夏共兴的双轮!松江船队,即刻启航!”
“东大会提供全套开采设备、运输船队的技术图纸和生产支持。”谭明承诺道,“但操作层面,同样需要就地培养人才。我们不能、也不可能所有岗位都从东大派人。建议你优先从沿海经验丰富的渔民和纪律严明的水师官兵中选拔。他们对海洋的敬畏与熟悉,是宝贵的财富,学习船舶操作和基础采矿技能会事半功倍。”
带着沉甸甸却方向明确的计划重返大明,王卓立刻雷厉风行地行动起来。
一道道盖着工部、兵部大印的征选令,飞马传递至各卫所:
“征召令:为兴国本、助农桑,特遴选各卫所军户子弟,年十六至二十五,体健机敏,粗通文墨者,习驭‘铁牛’(拖拉机)之术!习成者,月饷足银元十枚!技艺精湛、表现卓异者,论功行赏,擢升官职!”
丰厚的待遇和晋升的许诺,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各卫所符合条件的年轻子弟闻风而动,踊跃报名。很快,第一批经过初步筛选、眼神中充满好奇与渴望的年轻人,被集中到了金陵城外新设立的“农机教习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谁让你带着工业邪神来大明的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谁让你带着工业邪神来大明的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