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釜底加薪,内外夹攻
“那之前吃的药怎么都不管用呢?”王先生还是疑惑,“有个大夫说她是胃热上冲,开了清热降逆的药,吃了反而更严重了。”
岐大夫叹了口气:“辨证不明,用药自然南辕北辙。素君之证,表象似有热象(暑天发病、自汗),实则内里是虚寒。这就像冬天的井水,表面看着不冰,底下却是寒的。若见自汗就用凉药止汗,见呃逆就用降气清热之品,无异于雪上加霜,只会更伤阳气。”
他走到窗前,看着外面渐浓的夜色,继续说道:“如今当务之急,是要先固护阳气,温补中焦,让逆上的胃气降下来。但此时阳气已虚,单纯用汤药,恐怕药力一时难以达根,就像给快熄灭的火盆添柴,若只是撒把干柴,不先点起火苗,柴也燃不起来。”
“那该怎么办?”素君的声音里带着期盼。
“需得内外夹攻,以艾火为先锋,汤药为后盾。”岐大夫胸有成竹,“《难经》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艾灸有温通经络、回阳救逆之效。我打算先灸期门穴三壮,再灸关元、气海诸穴,以壮元阳、调气机。”
“期门穴?那不是肝经的穴位吗?”王先生之前略懂些中医,有些不解。
“问得好。”岐大夫赞许地点点头,“呃逆虽病在胃,却与肝密切相关。《黄帝内经》说‘诸逆冲上,皆属于火’,但此‘火’有虚实之分。素君之逆,是虚寒致逆,但肝气若不疏,亦会横逆犯胃。期门乃肝经募穴,灸之可疏肝理气,使肝气不犯胃,胃气自降。而关元、气海为下焦元气之海,灸之如在釜底加薪,火旺则气顺,中焦自暖。”
他一边解释,一边让老药工准备艾灸条和姜片。“至于汤药,当以四君子汤为底,健脾益气。加炮姜、肉桂为佐,炮姜温中止血,更善暖脾胃之寒;肉桂补火助阳,引火归元,如同给那口锅加上稳固的柴火。再以丁香、柿蒂为使,丁香辛温,最能降逆止呃,柿蒂苦涩平,《本草纲目》称其‘治呃逆不止’,二药配伍,如舟楫之师,引诸药直达病所。”
说话间,老药工已将艾灸条点燃,岐大夫先让素君躺平在诊疗床上,露出腹部。他取来姜片,用针扎了几个孔,放在期门穴(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的位置,然后将点燃的艾条对准姜片,距离皮肤约一寸许。
“会有些温热感,忍一忍。”岐大夫话音刚落,素君便轻“嗯”了一声。艾火的温热透过姜片,缓缓渗入肌肤,起初是一阵灼烫,随后便化作一股暖流,向胸口蔓延。
“感觉……感觉有股热气往肚子里走……”素君的声音带着惊奇。
灸完期门三壮,岐大夫又在关元(脐下三寸)、气海(脐下一寸半)各灸了三壮。随着艾火的持续作用,素君腹部的温热感越来越明显,甚至连手脚都开始回暖,原本急促的呃逆频率渐渐慢了下来。
第三章:一艾而止,四诊全消
“呃……呃……”原本几乎连成串的呃逆,现在变成了间隔十几秒一次,而且声音也不再那么高亢。王先生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忍不住问:“岐大夫,这艾灸这么神吗?”
“非神也,乃合于医理耳。”岐大夫擦了擦手,看着素君的面色逐渐转润,“《灵枢·官能》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凡虚寒之证,艾灸往往能收速效。素君之呃,根源在阳气下陷、胃气上逆,艾火之温,如春日暖阳,驱散中焦阴霾,阳气得固,胃气自降。”
灸完最后一壮,岐大夫撤去姜片,让素君缓缓坐起。神奇的是,刚才还此起彼伏的呃逆声,此刻竟然停了!整个诊所里只剩下墙上挂钟的滴答声和窗外隐约的车流声。
素君自己也愣住了,她下意识地屏住呼吸,等了一会儿,确定没有再打嗝,才难以置信地摸了摸胸口:“不……不打了?刚才那一下,好像有股气沉下去了……”
“别急,先喝口温水。”岐大夫递过一杯温白开,“艾灸只是先固其急,接下来还要靠汤药培其本。”
他转身写下处方:
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0g,炙甘草6g,炮姜9g,肉桂6g(后下),丁香6g,柿蒂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四君子汤健脾益气,是治虚劳的基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就有记载。”岐大夫向王先生解释,“加炮姜、肉桂,是取《伤寒论》中理中之义,温脾阳以散寒;丁香、柿蒂,是《济生方》里的经典配伍,专门降逆止呃。注意肉桂要后下,以免久煎挥发药效。”
素君喝着温水,感觉胸口的闷堵感也减轻了许多,自汗也收敛了不少。“岐大夫,我现在感觉好多了,就是还有点乏力。”
“这是正常的,阳气初复,尚需调养。”岐大夫叮嘱道,“回去后要忌生冷油腻,尽量早睡,不要劳心劳力。这三剂药喝完,呃逆应该不会再发,但脾胃之气仍需慢慢恢复,届时再来看诊,调整方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岐大夫的悬壶故事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岐大夫的悬壶故事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