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文王接到奏折时,正卧病在床。他看着奏折上嬴稷详细描述的蜀地治理情况,从疏通水渠到减免赋税,从分化贵族到请求农具,每一条都想得周全,每一件都做得扎实,浑浊的眼睛里渐渐有了光彩。他对身边的内侍说:“稷儿长大了,懂得以仁治国,以智安邦,比我当年强啊。”
不久后,咸阳的回复到了——惠文王不仅调拨了两千把铁犁、五千斤小麦种子和三千斤粟米种子,还派了三名经验丰富的农官,同时下旨嘉奖嬴稷,赐黄金百镒,封蜀郡监,全权负责蜀地事务。
农官到了蜀地后,嬴稷立刻组织百姓学习使用新式农具。他亲自在田地里示范如何用铁犁耕地,农官则教百姓选种、施肥、防治病虫害。起初,百姓们对新农具和新种子还有些怀疑,觉得还是老办法靠谱。嬴稷便选了几块荒地,作为“示范田”,亲自带人耕种。
秋天到来时,示范田迎来了丰收。用铁犁耕种的田地,不仅节省了人力,还比用木犁耕种的田地多收了三成;种下的小麦和粟米,颗粒饱满,产量也比当地的老品种高了不少。百姓们见了,纷纷跑来请教,想要新式农具和优良种子。嬴稷早已准备好了,按照百姓的人口和田地数量,把农具和种子分发下去,还让农官分片指导,确保每个人都能学会新的耕种方法。
这一年,蜀地风调雨顺,加上水渠畅通、农具改良,粮食产量比往年翻了一倍。百姓们不仅交足了赋税,家里还存下了余粮。秋收后,不少百姓自发地来到郡府,给嬴稷送来了新收的粮食和布匹,还有人送来自家织的蜀锦,非要让嬴稷收下。
嬴稷推辞不过,只收下了一小袋新米和一匹蜀锦,其余的都让百姓带回了家。他对百姓们说:“这些都是大家辛苦种出来的,我不能要。只要大家能吃饱穿暖,日子越过越好,就是对我最好的赏赐。”
夕阳下,成都城的城墙被染成了金色。嬴稷站在城楼上,望着远处丰收的田野,百姓们在田埂上欢声笑语,孩子们追着蝴蝶奔跑,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赵离走到他身边,轻声道:“公子,蜀地安定了。”
嬴稷点头,目光望向咸阳的方向。他知道,父王还在病榻上,秦国的东进之路还很长,他在蜀地做的这些,不过是为秦国的大业打下一块小小的基石。但他相信,只要守住这蜀地天府,只要秦国上下一心,总有一天,天下会归于一统。
几天后,嬴稷再次上奏咸阳,详细禀报了蜀地的丰收情况和百姓的生活状况。奏折里,他没有邀功,只请求惠文王继续推行新法,让更多的百姓受益。惠文王接到奏折后,病情竟好了几分,他召集大臣,当着众人的面宣读了奏折,感慨道:“有稷儿在蜀地,我无忧矣。秦国得此子,乃社稷之福!”
大臣们纷纷附和,心中都清楚,这位在蜀地立下大功的公子嬴稷,未来或许会成为秦国的栋梁之材。而远在蜀地的嬴稷,此刻正站在都江堰的堤坝上,看着奔腾的岷江水滚滚东流,心中已然有了更远大的志向——他要让这蜀地的安定,变成整个秦国的安定,让这天下的百姓,都能像蜀地百姓一样,安居乐业,不再受战乱之苦。
喜欢历代风云五千年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历代风云五千年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