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途中,蒙恬让人把北境的地图铺在马背上,仔细研究。他知道,义渠人的王庭在庆阳一带,那里地处草原与山地的交界处,易守难攻。义渠人擅长骑兵作战,机动性强,若是硬碰硬,秦军虽然装备精良,但在草原上未必能占到便宜。而且,义渠人反复无常,若是只是简单地击败他们,用不了多久,他们还会卷土重来。
“将军,前面就是北地郡的治所义渠县了,我们是否在此休整一日,补充粮草?”副将赵奢来到蒙恬身边,拱手问道。
蒙恬抬头看了看天色,已经是黄昏时分,夕阳把草原染成了金黄色。他点了点头:“好,就在义渠县休整一日。你派人去通知县令,让他准备好粮草和饮水,同时,打探一下义渠人的最新动向。”
“喏!”赵奢应道,转身去安排了。
义渠县是秦国北境的一个大县,这里的百姓大多是秦民,也有不少义渠人在此定居。蒙恬率军抵达义渠县时,县令早已带着官吏和百姓在城门口迎接。
“蒙恬将军,辛苦您了!”县令拱手道,“粮草和饮水已经准备好了,将士们可以先到城外的营地休息。”
蒙恬点了点头,跟着县令走进城里。他没有先去县衙休息,而是直接去了城墙上。站在城墙上,蒙恬可以清楚地看到远处的草原。草原上,隐约能看到几匹义渠人的骑兵在游荡,像是在打探消息。
“将军,最近义渠人的活动很频繁,经常在县城附近游荡,还抢了我们好几批运往边堡的粮草。”县令站在蒙恬身边,忧心忡忡地说道。
蒙恬皱了皱眉,问道:“义渠君现在在哪里?他最近有什么动向?”
“义渠君应该还在庆阳的王庭里。”县令回答道,“听说他最近召集了各个部落的首领,好像在商议要不要继续袭扰我们秦国的边境。不过,义渠内部也有分歧,有些首领担心我们秦军主力回师,不敢再跟我们作对。”
蒙恬听了,心里有了主意。他对县令说:“你派人去庆阳,给义渠君送一封我的书信,告诉他,我蒙恬已经率军北上,若是他识时务,归降秦国,我可以保他部落延续,还会奏请陛下,赏赐他粮食和铁器;若是他执迷不悟,继续顽抗,我秦军必踏平他的王庭,到时候,他后悔都来不及。”
“将军,这样有用吗?”县令有些担心,“义渠君为人傲慢,之前我们也派过使者劝降,可他根本不听。”
“这次不一样。”蒙恬自信地说道,“以前我们秦军主力在东边,他以为我们无力北顾,所以敢嚣张。如今我率军两万北上,大军压境,他心里肯定会动摇。而且,我听说他之前跟我们秦军交手,吃了不少亏,他心里其实是畏惧我们秦军的。这封书信,就是要让他知道,归降是他唯一的出路。”
县令点了点头:“好,我这就去安排使者。”
当晚,蒙恬在义渠县的县衙里,亲笔写下了给义渠君的书信。他在信中,既陈述了归降的好处,也点明了顽抗的后果,语气威严,却又不失分寸。写完后,他让人把书信交给使者,叮嘱道:“你见到义渠君后,一定要把信中的内容原原本本地告诉他,让他好好考虑。若是他有什么回应,立刻回来禀报。”
使者接过书信,躬身道:“小人遵命。”
看着使者离去的背影,蒙恬走到窗边,望着窗外的夜空。他知道,这封书信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更艰巨的任务在等着他。但他有信心,这一次,他一定能彻底降服义渠,还北境一个安宁。
四、义渠心摇
庆阳的义渠王庭,是一座用石头和泥土垒成的大帐,帐外插着十几面绘有狼头图案的旗帜,那是义渠部落的图腾。义渠君坐在帐内的虎皮王座上,手里端着一碗马奶酒,眉头紧锁。他刚听完从临洮堡回来的骑兵汇报,得知蒙恬已经率军北上,抵达了义渠县。
“蒙恬……他真的来了?”义渠君的声音有些沙哑。他今年五十多岁,头发已经花白,脸上布满了皱纹。他当了三十年的义渠君,跟秦国打了一辈子的交道,深知秦军的厉害。十年前,秦军曾在洛水河畔大败义渠军,杀了他的长子,还迫使他向秦国称臣。若不是去年秦军主力东调,他也不敢再次袭扰秦国的边境。
“君上,千真万确。”去临洮堡的骑兵跪在地上,恭敬地说道,“蒙恬率军两万,已经到了义渠县,还派了使者来,说是要给君上送一封信。”
“使者呢?”义渠君问道。
“就在帐外等着。”
“让他进来。”
很快,秦国的使者就走进了大帐。他手里捧着一封书信,走到义渠君面前,躬身道:“秦国上卿蒙恬将军,致义军渠君。”
义渠君接过书信,打开一看,上面的秦字工工整整,内容却让他心里一沉。信中说,若他归降秦国,可保部落延续,还能获得秦国赏赐的粮食和铁器;若继续顽抗,秦军必踏平义渠,玉石俱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历代风云五千年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历代风云五千年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