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音刚落,王翦便上前一步,沉声道:“大王,臣以为,齐国地处东方,国力雄厚,且有山海之险,若与之为敌,我军需分兵东线,恐难专注北击匈奴、南防楚国。只是齐国素来善变,昔日合纵抗秦,今日又主动通好,其心难测,不可不防。”
惠文王点头,看向张仪:“相邦以为呢?”
张仪上前,目光落在苏代身上,缓缓开口:“王将军所言,确有道理。但臣以为,齐国的‘善变’,源于其对局势的判断。如今秦国连横魏韩,齐国担心被孤立,故主动示好,这正是我们的机会。”
他顿了顿,转向惠文王,语气坚定:“齐国地处东方,国力较强,与齐国通好,有三利:其一,减少秦国的外部威胁,我军可集中兵力应对北境匈奴与南方楚国;其二,借助齐国的力量牵制楚国和赵国——楚与齐素有摩擦,赵若想攻秦,必虑齐国在后;其三,秦齐互通有无,秦国可获齐国的海盐、鱼产,齐国可获秦国的铁器、粮食,于两国经济皆有裨益。”
苏代听着张仪的话,心中暗赞。张仪果然洞悉人心,一句话便点破了秦齐结盟的核心利益,既给了秦国台阶,也让齐国的示好显得理所当然。
惠文王沉思片刻,手指轻轻敲击御座扶手。他想起商鞅临终前的嘱托:“秦欲东进,需先安周边,再图六国。”如今魏韩已附,若能再结好齐国,秦国的东进之路便少了一大阻碍。至于齐国的“难测”,只需在盟约中多加约束,再派使者回访,便可化解。
“相邦所言极是。”惠文王终于开口,目光转向苏代,“齐国的心意,寡人已知。寡人愿与齐国结为友好之国,明日便命张仪与你商议盟约细节,三日后,在章台宫举行盟誓大典。”
苏代心中一松,再次行礼:“谢大王!臣必如实回禀齐王,秦齐两国永结同好。”
殿外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苏代身上。他知道,这场出使,不仅为齐国赢得了安稳,也为这乱世添了一抹和平的亮色。
四、盟约细谈
接下来的三日,苏代与张仪在相邦府商议盟约细节。
张仪的书房里,挂着一幅巨大的天下舆图,图上用不同颜色的墨笔标注着各国疆域。张仪指着舆图,对苏代说:“苏大夫,这盟约的核心,在于‘互通有无,互不侵犯’。但光有这八个字不够,需得有具体的条款支撑。”
他拿起竹简,逐条念道:“其一,秦齐两国开放边境关卡,允许商贾自由往来,关税减半;其二,秦国每年向齐国输送铁器五千件、粮食十万石,齐国每年向秦国输送海盐二十万石、鱼干五万斤;其三,若第三方国家侵犯秦国,齐国需出兵相助;若第三方国家侵犯齐国,秦国亦需出兵相助;其四,两国互不干涉内政,不与第三方国家结盟对抗对方。”
苏代仔细听着,沉吟道:“张相邦,第三条‘出兵相助’,可否改为‘遣使调停,若调停无效,再出兵相助’?齐国素来不喜轻易动兵,若贸然承诺出兵,恐难向齐王交代。”
张仪浅笑:“苏大夫顾虑的是。此事可改,但需加上‘若第三方国家大举入侵,两国必须出兵相助’——毕竟,唇亡齿寒,若一国被灭,另一国也难独善其身。”
苏代点头应允。他知道,张仪的让步,既是为了盟约能顺利签订,也是为了给两国留有余地。
商议到第五日,盟约终于定稿。苏代拿着竹简,仔细核对每一条款,确认无误后,与张仪一同在竹简上签下名字。
签完字,张仪命人端上酒来,笑着说:“苏大夫,今日这杯酒,祝秦齐两国永结同好,共安天下。”
苏代举起酒杯,与张仪碰了一下:“张相邦,愿这盟约能为乱世带来和平,也愿秦齐两国的百姓,都能安居乐业。”
酒液入喉,辛辣中带着醇香。苏代望着窗外的春光,忽然觉得,这乱世中的和平,或许并不遥远。
五、盟誓大典
三日后,章台宫举行盟誓大典。
清晨,咸阳城的百姓纷纷涌向章台宫附近,想要见证这一盛事。宫门外,秦军士兵列队守卫,甲胄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巳时整,苏代与张仪分别手持秦齐两国的盟约竹简,走进章台宫的大殿。殿中,惠文王与齐国的陪臣们早已等候在那里。
盟誓仪式由秦国的太祝主持。太祝手持玉圭,高声念诵盟词:“秦齐两国,今日盟誓,永结同好,互通有无,互不侵犯。若有违约者,天地共弃,社稷不存。”
念完盟词,惠文王与苏代分别拿起笔,在盟约竹简上签下名字,然后用手指蘸取鸡血,按在签名之上——这是战国时期最庄重的盟誓仪式,象征着两国的承诺如血般鲜红,永不更改。
仪式结束后,惠文王设宴款待苏代与齐国陪臣。宴席上,乐师奏起秦齐两国的乐曲,舞姬跳起欢快的舞蹈。惠文王举起酒杯,对苏代说:“苏大夫,今日盟誓,是秦齐两国的大事。寡人希望,从今往后,两国能像兄弟一样,相互扶持,共图大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历代风云五千年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历代风云五千年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