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郡城后,蒙恬立刻召集了北地郡的县丞和乡吏。县丞叫赵平,是个本地人,之前跟着前任都尉打过几次匈奴,深知其中的难处。“蒙都尉,您这半个月跑遍了边境,可有什么办法?”赵平问,语气里带着期待。
蒙恬把画好的地形简图铺在案上,指着上面的黑点说:“我打算在黑风口、青铜峡、还有长城的三个缺口处,各筑一座堡垒,派士兵驻守。另外,在黄河沿岸的浅滩处,立十座烽燧,传递消息。”
赵平皱了皱眉:“筑堡垒要不少人力和粮草,现在郡里的粮草都用来养兵了,百姓家里也没多少余粮,怕是……”
“粮草我来想办法,”蒙恬打断他,“我已经给咸阳写了信,请求调拨一批粮草。至于人力,我想让百姓也参与进来——筑堡垒不仅是为了守军,更是为了保护他们的家园。”
赵平还是有些犹豫:“百姓们怕匈奴人,也怕劳役,要是不愿意怎么办?”
蒙恬看着他,语气坚定:“那就让他们看看,筑好堡垒后,他们的家能有多安全。另外,我还有一个想法——组织百姓学习武艺,组建民防队伍。青壮年男子学射箭、练刀术,妇女负责传递消息、准备物资。这样一来,就算匈奴人来了,各村也能自保,不用等秦军赶到。”
赵平愣了一下,随即眼前一亮:“这主意好!之前百姓们只是躲,要是能让他们自己也能打,那匈奴人就不敢这么放肆了!”
三、堡垒炊烟
筑堡垒的消息传下去后,果然有不少百姓犹豫。李老汉就是其中一个,他家里还有受伤的小孙子要照顾,要是去筑堡垒,家里的田就没人种了。王二柱倒是想去,可他爹的伤口还没好,需要人照顾。
蒙恬知道后,亲自去了李老汉的村子。他没穿铠甲,只穿了件粗布长袍,手里提着一袋粟米和一包草药。“李伯,我来看看阿禾。”蒙恬走进草屋,看见阿禾躺在草席上,腿上绑着几根树枝,脸色苍白。
他把草药递给李老汉:“这是咸阳来的伤药,敷在伤口上,好得快。”又把粟米放在桌上,“这袋粟米,是给您的。您要是去筑堡垒,每天管两顿饭,晚上还能回来照顾阿禾。要是家里的田没人种,郡里会组织人帮忙。”
李老汉看着蒙恬,眼眶有些红:“蒙都尉,您这是……”
“李伯,”蒙恬坐在草席边,轻声说,“堡垒筑好了,匈奴人就进不来了。到时候,阿禾就能在院子里跑,您也能安心放羊、种地,不用再怕他们来抢了。”
李老汉沉默了一会儿,忽然站起来,擦了擦眼睛:“蒙都尉,我去!就算不为别的,也为了阿禾能好好过日子!”
王二柱听说后,也找到了蒙恬:“都尉,我想去筑堡垒,可我爹的伤……”
蒙恬笑了笑:“你爹的伤,郡里的医官会来看。你要是去筑堡垒,每天能领半块肉干,还能学武艺——以后再遇到匈奴人,你就能保护你爹了。”
王二柱眼睛一亮:“真的能学武艺?”
“当然,”蒙恬说,“等堡垒筑得差不多了,我就派老兵教你们射箭、劈刀。”
就这样,越来越多的百姓加入了筑堡垒的队伍。黑风口的山壁下,每天都有上百人在忙碌——有的搬石头,有的挖土,有的和泥。蒙恬每天都会去工地,有时候帮着搬石头,有时候给百姓们讲怎么筑堡垒更结实。他还规定,凡是参与筑堡垒的百姓,每天除了管饭,还能领一小把盐巴,这在缺盐的边境,可是很金贵的东西。
赵平看着工地上热闹的景象,对蒙恬说:“没想到百姓们这么积极。”
蒙恬望着远处忙碌的身影,说:“他们不是为了盐巴,是为了自己的家。只要让他们知道,这件事和他们有关系,他们就会愿意干。”
堡垒筑得很快,不到一个月,黑风口的堡垒就初具规模。堡垒是用石头和黄土砌成的,有两丈高,三丈宽,上面有箭楼,四周挖了护城河,河里灌满了从黄河引来的水。站在堡垒上,能清楚地看见远处的土路,只要有匈奴人来,箭楼上的士兵就能第一时间发现。
堡垒筑好的那天,李老汉和王二柱都来了。他们站在堡垒下,仰着头,看着上面飘扬的黑色秦旗,心里满是踏实。蒙恬走上堡垒,对百姓们说:“从今天起,这座堡垒就叫‘镇朔堡’,有它在,朔方的风沙,就吹不进我们的家园了!”
百姓们欢呼起来,声音在山谷里回荡。那天晚上,镇朔堡里升起了炊烟,士兵们和百姓们一起煮了羊肉汤,围着篝火唱歌。李老汉看着阿禾坐在篝火旁,手里拿着一块烤羊肉,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心里想:要是一直能这样,就好了。
四、民防弓声
堡垒筑好后,蒙恬就开始组织百姓训练。他从秦军里挑选了十个老兵,每个村子派一个,教百姓们武艺。王二柱所在的村子,来了个叫张强的老兵,张强以前是秦军中的弩手,射箭很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历代风云五千年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历代风云五千年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