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头山的异常活动报告被特意标注了出来,放在了秋山慎一少佐的办公桌最显眼的位置。
这份由特战小队通过远距离观测和信号截获综合而成的报告,细节并不多,但指向性却异常明确。
秋山慎一看着报告,他有一种强烈的直觉,牛头山里藏着的秘密,或许是一个足以改变当前平安县地区力量对比的砝码。
“命令特战小队,”他没有回头,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加大对牛头山区域的侦察力度,投入双倍的人手和观测设备。没有我的直接命令,任何人不得与对方发生战斗。绝不能让他们察觉到我们的意图。”
“嗨依!”
身后的副官躬身领命,快步退了出去。与此同时,另一个念头在他心中愈发迫切,必须唤醒“豚鱼”。
赵大勇,这个老对手极难缠,己方已两次围剿失败。而要想穿透独立团精心布置的迷雾,确认自己的猜测,并找准那个最能致命的下刀位置。
他需要来自对手核心层的确切信息。“豚鱼,这颗埋藏已久、唤醒后一定能提供他急需的视角。”
想到此,秋山摒退了左右,独自坐在办公桌前。他取出一本极少动用的专用密码本,亲自起草了一份极其简短的密电。
第二天,这则关于“一批优质辽东干菇寻长期合作商”的广告,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了最新一期《平安商讯》中缝一个毫不起眼的角落里。
这份报纸在平安县城内流通甚广,是县城内一家早已被日军秘密控制的报社。
这就是唤醒“豚鱼”的信号。秋山相信,只要“豚鱼”还在,并且依然保持着对报纸信息的关注,就一定能知道这个信号。
接下来的几天,秋山表现得异常耐心,他照常处理军务,听取汇报,甚至出席了县商会举办的联谊活动,谈笑自若,静候“豚鱼”的回音。
独立团这边,周锐领导的内部调查,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僵局后,终于取得了一丝微小的、却足以让人精神一振的突破。
他的目光再次聚焦于导致黑风岭失利的“利剑”行动前夕。
在反复比对、核验那段时间所有的通信记录、人员行踪、物资调配清单时,一个极其不易察觉的疑点浮出了水面。
当时,为了迷惑敌人,掩护真正的作战意图,独立团团部曾在一个小范围内,非正式地讨论过一个假的增援方案。
这个方案计划向西线的马家镇方向,佯动调动一个连的兵力,制造主力西移的假象。
这个假方案仅仅在赵大勇、牛剑锋、自己以及参谋长之间进行了口头讨论,最后并未形成任何正式命令下发。
然而,几乎就在同一时期,安插在西线的地下交通站传来一个模糊的信息:日军在西线的一个前沿观察哨,似乎有过短暂的、异常的兵力加强迹象,虽然这股敌人很快又恢复了正常,但时间点上的巧合,让周锐无法释怀。
他调阅了那几天的团部人员进出记录和勤务安排,最终将名单锁定在了当时负责在场记录会议工作的团部文书陈安。
陈安,二十五岁,来自省城,参军两年,成分是城市知识分子。因为写得一手好字,文笔也流畅,政治审查通过后,被选拔到团部担任文书。
平时沉默寡言,工作认真细致,交给他的文件总是整理得井井有条。在周围人印象里,这是一个不太起眼的年轻人。
周锐没有声张,他将怀疑深深地埋在了心底。他深知,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任何轻举妄动都可能打草惊蛇,或者冤枉一位好同志。
他调来了陈安更详细的个人档案,以及他进入团部以来经手过的所有文件存底,开始逐字逐句地进行秘密审查,寻找任何可能的疏漏或异常。
同时,他安排了两名绝对可靠、经验丰富的保卫处干事,对陈平进行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不着痕迹的监视。
观察他日常的交往对象、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甚至是他丢弃的垃圾,试图从中找到蛛丝马迹。
这一切都在极度保密的状态下进行,周锐甚至没有立即向赵大勇做详细汇报,他需要实质的证据,才能将这个沉重的怀疑摆到桌面上。
秋山慎一的等待终于有了回应,以一种他预料之中、却又始终带着悬念的方式,到来了。
一个看似寻常的清晨,平安县城外约五里处,一座早已荒废、香火断绝的土地庙。
按照固定的巡查路线,一名化装成樵夫的日军特工,如同往常一样,熟练地检查着几个预设的死投点。
当他挪开那个布满灰尘和鸟粪的石制香炉时,指尖触碰到了一丝异样。在香炉底座的凹槽里,藏着一颗小小的、毫不起眼的铅丸。
这正是日特系统内部常用的、传递绝密信息的死投方式。
铅丸被火速送到了秋山慎一的面前。他用特制的工具小心翼翼地撬开铅丸,里面是一卷比小指甲盖还小的微缩胶卷。
在专用的冲洗室里,胶卷被放大冲洗出来,相纸上只有寥寥数语,同样是由密码写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抗战风云之组团打鬼子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抗战风云之组团打鬼子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