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晚上,西村,一栋充满工业风的Loft建筑内。这里正是“时光胶囊”项目的总部。
柔和的爵士乐流淌,人群低声交谈,来的人基本都是这个项目的元老用户和志愿者。
一场庆祝“时光胶囊”完成社区化改版的小型派对正在进行。
罗伯特·德尼罗穿着黑色高领毛衣,正与华尔特·艾萨克森低声交谈。
米亚今天穿着一身剪裁利落的深蓝色套装,气质优雅干练。
伍迪·艾伦则独自站在窗边,手里端着一杯威士忌,望着窗外的城市夜景,标志性的黑框眼镜后眼神带着惯有的疏离和审视。
林恩端着酒杯,不动声色地观察着。
他看到米亚·法萝正低声对伍迪·艾伦说着什么,脸上带着真诚的赞许。
他隐约捕捉到几个词:
“...难以置信的慷慨...五十万美元...直接用于艺术疗愈...”
“...科威特边境...儿童援助中心...世界宣明会...”
“...很有想法...脚踏实地...”
伍迪·艾伦听着,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是微微点了点头,目光却似乎柔和了一丝。
林恩心中了然,昨天在“彩虹桥”的捐款和公益行动,加上米亚·法萝的背书,显然已经在伍迪心中留下了不错的初步印象。
时机成熟。
林恩深吸一口气,向华尔特·艾萨克森和罗伯特·德尼罗使了个眼色,三人默契地走向窗边的伍迪·艾伦。
“艾伦先生,”林恩的声音温和而恭敬,“很荣幸您能来。我是LINK。”
伍迪·艾伦转过身,目光在林恩脸上停留片刻,带着一丝探究:
“你好,LINK。米亚跟我说了很多关于你和你基金会的事。你做得很不错。”
“谢谢您的肯定。”林恩谦逊地回应,“我一直非常仰慕您的作品,尤其是您对纽约这座城市灵魂的捕捉。”
他话锋一转,带着一种“求知者”的真诚:
“艾伦先生,我最近在重读菲利普·罗斯的作品,特别是《波特诺伊的抱怨》。罗斯先生那种将犹太身份焦虑、道德困境与近乎残酷的幽默感交织在一起的笔法,令人震撼。
我注意到,您早期的电影,比如《安妮·霍尔》,似乎也深受这种知识分子式的自我剖析和黑色幽默的影响?”
伍迪·艾伦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菲利普·罗斯是他极为推崇的作家,罗斯笔下那种对犹太知识分子身份、欲望与道德困境的犀利解构,与他自己的创作内核有着深刻的共鸣。
LINK能精准地提到罗斯,并且将《波特诺伊的抱怨》与《安妮·霍尔》联系起来,显然不是泛泛而谈。
伍迪的声音低沉下来,带着一丝难得的兴致:
“罗斯...”
“他是最懂得如何用喜剧的刀锋解剖人性悲剧的作家之一。《波特诺伊》里那种歇斯底里的自白,那种对欲望的羞耻与沉迷...
它撕开了中产阶级道德虚伪的面纱,展现了欲望本身的荒诞和痛苦。这确实影响了很多人,包括我。”
他顿了顿,看向林恩:“你读出了什么?”
林恩早有准备,他结合自己的感悟和从学校英文老师那抄的作业,侃侃而谈:
“我读出了‘羞耻’作为一种武器的力量。波特诺伊通过自曝其短,通过将最私密、最不堪的欲望公之于众,反而获得了一种扭曲的自由和解脱。
这种将个人困境升华为普遍人性困境的能力,罗斯先生炉火纯青。就像您在《汉娜姐妹》里,用多线叙事和看似琐碎的日常,最终拼凑出关于爱、死亡和信仰的沉重图景...那种举重若轻的笔触,异曲同工。”
这种一对一的攻坚战才是林恩所擅长的方式,把伍迪·艾伦从那个该死的‘爵士乐沙龙’里拉出来,攻略难度大大降低!
伍迪·艾伦认真地听着,脸上的疏离感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遇到知音的专注。
罗伯特·德尼罗和华尔特·艾萨克森适时地加入讨论,话题从罗斯聊到纽约知识分子圈,再聊到独立电影的困境。
气氛逐渐热络。华尔特·艾萨克森见时机成熟,将话题引向“新视野”计划:
“艾伦,米亚,你们觉得LINK和鲍勃推动的这个‘新视野’计划怎么样?扎根翠贝卡电影中心,整合华纳的部分发行资源、《时代》的媒体力量,为独立电影打通一条从制作到观众的完整通路。
目标就是打造一个真正属于纽约、属于独立精神的电影生态,完全反好莱坞那套商业流水线模式。”
罗伯特·德尼罗立刻接话,声音沉稳有力:
“艾伦,我们需要你。纽约的电影需要一面旗帜。‘新视野’计划需要你的智慧和影响力。我们一起,给那些有才华但无处发声的电影人一个家,一个不受好莱坞规则束缚的创作空间。”
林恩接着补充:“百视达也可以帮忙,我现在是这家公司的股东,我们完全可以绕过好莱坞巨头的制片厂制度,建立自己的发行渠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纽约1990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纽约1990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