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太守王人宰公出身可了不得,王人是复姓,始祖是周灵王太子姬晋的后裔,东周大夫姬子突,他家延续八百年始终是高门望族;
常山太守胡质是名士胡敏的儿子,和寒门蒋济关系不错,还是蒋济推荐胡质做官。别天真的以为他会心向寒门,蒋济不卖好胡质也一样做官,况且人家还有个更好的交情朱绩,九江朱氏祖上官至司隶校尉,顺帝时期还出过司徒,妥妥的淮南高门。
平原太守是常林,身为魏公国尚书却不在邺城坐班,常年待在平原主持政务。常林属于河内常氏的旁支,少时家境贫寒贫,很多人以为他是寒门一派。请不要忽略一个事实,他是司马朗的温县乡党,两人还是至交好友。
甘陵太守司马芝出身河内温县,和司马懿兄弟是远亲。家境不富裕早年还逃过难,说他是高门应该谈不上。
但是,俗话说得好,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毕竟是亲戚,司马芝发达之后和本家走的很近。只能说他是寒门和士族之间的缓冲、润滑剂的角色更大一些。
寒门领袖董昭遥领巨鹿太守,他是曹操的重要谋臣,不可能让他分心管理地方政务。八个郡都掌控在高门手里,甘陵郡态度中立表现暧昧;总算轮到寒门还是遥领,表面大于实际说是面子工程一点不为过。
自从汉末动乱以来,寒门第一次做主中央权柄掌控话语权;高门把持地方,有兵权还可以暗中积累财税。综合以上有人说这是相互妥协的结果,高门寒门各取所需,相互让步,达成罕见的平衡状态。
但我魏翱要提荀彧刚死这个事实,曹操如此安排不是简单的利益交换。高门始终把持地方政权,突然将中央政权交给寒门,寒门很可能利用中央政权介入地方事务。曹操是在人为制造危机,给高门施加压力。
曹操真的要清算所有高门吗?不是!那样只会制造动乱,曹操没那么傻!话又得说回稳定二字上,在给高门制造压力的同时,曹操巧妙的利用监察权给高门留了个口子。
请看监察权的人事安排,御史大夫由青州士族领袖华歆担任,老滑头擅长见风使舵,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人始终是高门一伙。刘祯遭难和中宫事变都是在敲打他,敲打很有效,对局势看的最透彻的就是华歆。
御史中丞陈群是颍川出身,靠颍川助力出头之后转身形同陌路。他对形势看的很清晰,哪边能带来利益就靠向哪边。也正因看的清晰,再怎样落魄都不会找寒门帮忙,说到底还是想在高门内部发展。
刚才提过王朗担任魏郡太守,工作地点就在邺城,是不是能者多劳再给个兼职?说给就给王朗兼任魏公国大理。中央称廷尉,封国叫大理,都是负责司法工作。现在完整了,司法监察权握在高门手里。
按照正常发展,高门把持地方政权和御史台监察权,兵权就该轮到寒门,至少要得到足够份额。请允许我再道一声妙哉,曹操在兵权上下的心思最多,手段也最高明。
野战军属于国家都归曹操管辖,管你高门寒门都别插手。高门和寒门能争的就在魏公国首都邺城的兵权,邺城兵权分成内外两部分,宫廷宿卫归郎中令和卫尉,城池驻防归中尉。
先从核心的宫廷说起,宫廷宿卫归属郎中令,现任郎中令有三个,分别是汝南人和洽,青州人王修和汝南人袁涣。
当初和洽瞧不上大将军何进屠户出身,拒绝招揽跑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的门槛可不是一般豪门能迈过去,和洽不但从容迈过,登堂入室之后还不伺候刘表了,跑到武陵郡过起隐居的日子。
抬举自身的方式有很多,踩着砖头窜高一尺,不如蹬着梯子直接上房,至于借口那还不好找吗?和洽踩着刘表脑瓜皮成功登上人生巅峰,自此扬历中外天下皆知,名声响彻云霄,刘表吃闷亏还不敢报复。
名声已经封顶不需要再踩谁,就等着天下大势明朗后及时出手收获利益,赤壁之战时和洽主动投奔曹操。曹操二话不说安排进幕府,管他有没有真才实学,光看名声就足够任用,待遇和亲信郑浑级别相同。
和洽有句名言“以节格物,所失或多”,原文太长只讲中心思想:官员贪污受贿算啥呀,总的让人有点灰色收入吧,日子过的富裕更不算毛病。要求太严苛大没必要,有工作能力忠诚领导就行呗。
不看德行看能力,不要良心要忠诚,坦然说到这份上,也算书读的有水平。官员活学活用百姓还能怎样?和谐社会安定团结呗。
这种人思考的只有自身利益,天天老好人,日日伪君子。亲妈都未必顾及,还什么派系什么斗争都一边去。指望他牵涉其中不可能,而这一点正是曹操欣赏他的地方。
喜欢汉末小人物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汉末小人物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