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一)更进一步看,面对西方密不透风的战略围堵与制度性压制,华夏极其需要一个具备相当实力与战略韧性的国家顶在前方,承担一部分正面压力。俄罗斯正是这样一个具备“战略缓冲区”功能的实体。它的存在,如同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了西方大量的政治注意力与军事资源,从而为华夏争取了宝贵的战略回旋余地与崛起窗口期。杨简对此看得透彻——他对俄罗斯的所谓好感,本质上是一种爱国者非常个人的判断。
尽管杨简并非体制内的官方人士,但他血脉中流淌的对华夏文明的认同与热爱,无形中塑造了他的认知滤镜。这种深沉的情感,使他在观察国际风云时,会不自觉地以华夏的长远兴衰为最终尺度。在他眼中,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情谊,只有永恒的利益交织。既然西方的战略挤压是不争的事实,而俄罗斯又能成为撬动僵局的有力支点,那么两害相权之下,情感的砝码自然会有所倾斜。
因此,在杨简的价值排序里,与其让华夏独自承受所有风雨,不如让历史的惯性——用他略带戏谑的话来说——“苦一苦美国”。这并非一句轻浮的调侃,而是对国际力量重组与秩序变革的冷静预判,是在认清现实之后,一种立足于自身文明生存与发展权的深刻自觉。
“我明白。”马什科夫重重地点了点头,眼神中闪烁着创作的火焰,“我会找到那种状态。我们俄罗斯人,对这种在极端环境下的抉择,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这话带着一丝民族特有的沉重感。
杨简又将目光转向一直安静聆听的波列琴科夫:“米哈伊尔,你饰演的角色,是第一个提出可以利用俄罗斯火箭进行救援的关键人物。他话不多,但内心坚定,对技术和同伴有极强的责任感。我需要你用一种近乎偏执的严谨和沉默的力量,来体现这个角色。”
波列琴科夫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消化杨简的话,然后才缓缓开口:“导演,我认为,他的动力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可行性,更是一种……‘我们是一起的’那种感觉。在太空中,国籍是次要的,我们都是离开地球的脆弱的生命。这种跨越国界的共情,可能比单纯的英雄主义更打动人心。”
杨简眼中闪过一丝赞赏。这位看似沉默的演员,对角色的理解非常深刻,直击核心。“说得好,米哈伊尔。就是这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感觉。你在表演时,要抓住这种内在的驱动力,哪怕台词不多,但你的眼神,你的动作,都要传递出这种信念。”
接下来的时间,大家一边享用美食,一边深入讨论着剧本、角色、表演细节,以及即将在拜科努尔面临的拍摄挑战。马什科夫性格豪爽,不时分享一些他当年在好莱坞拍戏的趣事,以及俄罗斯的一些轶闻,引得大家阵阵笑声。波列琴科夫虽然话少,但每次开口都言之有物,对角色和剧情提出了几个非常精准的问题和建议。
郭番、刘寅等人也加入了讨论,就具体的拍摄技术问题,比如在低温环境下如何保证摄影机正常工作、如何在拜科努尔那庞大的发射架下布置机位、如何与俄罗斯的地面控制中心实景结合等,交换着意见。整个包间里充满了专业、热烈而又相互尊重的创作氛围。
杨简能感觉到,这两位俄罗斯顶级演员已经迅速进入了状态,并且对这部电影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认真。
除了工作相关的讨论,更让这群俄罗斯人惊讶的是杨简的酒量,喝了好几杯伏特加之后,竟然跟没事儿人一样。相反他们却隐隐有些招架不住了。
晚餐结束时,马什科夫举起酒杯,用他那浑厚的嗓音说道:“为……了《火星救援》,为了我们即将在星……星空下的合作,为了电影……电影艺术,干……干杯!”这是喝多了的节奏。
“干杯!”所有人都举起了酒杯。
离开餐厅,走在铺着厚厚地毯的酒店走廊里,莫斯科的寒意似乎被隔绝在外。杨简看着被人扶着离开的两位俄罗斯演员,他对身边的马丁和郭番说道:“看来我们找对人了。有弗拉基米尔和米哈伊尔在,俄罗斯部分的戏,稳了。”
马丁赞同地点点头:“他们对这次合作非常重视。我相信他们会贡献出极其精彩的表演。”
郭番也十分赞同地点着头,显然很认可马丁的说法。
回到房间,杨简站在窗前,望着窗外莫斯科璀璨而冰冷的夜景。克里姆林宫的轮廓在灯光下清晰可见,远处偶尔传来几声悠长的汽笛声。与巴黎的温柔浪漫截然不同,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更加硬朗、冷峻,充满了力量感。
这正符合《火星救援》最后阶段所需要的氛围——人类在冷酷的宇宙和极端环境中,依靠智慧、勇气和协作,寻求生机。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已经能感受到拜科努尔荒原上的寒风,看到那矗立在天地之间的巨大发射架。
接下来的几天,紧张而有序的拍摄工作正式展开。莫斯科摄影棚内,按照1:1比例精准复制的“礼炮号”飞船内部舱段和返回舱模型成为了主战场。杨简迅速进入了工作状态,指挥若定,对每一个细节精益求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个影帝不务正业》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天悦小说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天悦小说网!
喜欢这个影帝不务正业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这个影帝不务正业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