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赵斌在开封登基之后,如今的大宋可谓上下一心。
朝堂之上,政令既出,四方臣民无不响应,朝廷上下多为从龙之臣,皆以功勋与德行立足,所以现今赵斌的朝中并无党争内耗,像迁都这样的大事,有了朝野内外的一致支持,推行起来自然是顺畅无阻。
洛阳本是大宋西京,虽说自真宗之后地位下降,但士大夫们在此兴建园林蔚然成风,即便是在金人南侵之际,洛阳亦被视作安居享乐之所,因此从开封迁入洛阳,实属易事。
析津府虽历经辽、宋、金三朝易手,却未遭大战重创,城内基础建设基本保存完好。而建康城凭借长江天险,历来远离战火,加之连年加固城防,如今城池愈发坚固雄伟。
至于长安,自唐末以来虽显衰败,开封也因金人占据及曹荣父子治理不善而显破落。
加之迁都之后自然是以洛阳神都为主,东西南北四京为辅,所以赵斌与群臣议定,迁都之事以朝臣文武先入洛阳为主,至于四京修缮则可徐徐图之,因而整个迁都过程推进得极为顺利。
腊月将尽,中原大地笼罩在一片凛冽的寒气中。
新年的第一缕晨曦尚未降临,而大宋的权力中枢却已在一片庄重肃穆中,完成了史上最为迅捷而精密的一次迁都。
这场始于凯旋的迁徙,在赵斌颁布《定鼎神都诏》的钟声中,终于步入尾声。诏书以金粉绘就,由八百里加急驿骑分送四方,宣告以洛阳为神都、统御四京的新格局正式确立。
开封城内,没有离愁别绪,唯有井然有序的交接。
自诏书下达之日起,各部衙署便开始了最后的整理。院落中,樟木大箱堆积如山,每一口都标明了部院名称与编号。文书官员们身着绛色公服,在盏盏明灯的映照下连夜清点,将核心档案以黄绫包裹,加盖官印封条。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自临安带来的陈年旧档,因时间仓促尚未开箱,如今索性原封不动地重新装车。
每当一支车队装满,便调一支驻扎在城外的北伐军护送,大队人马缓缓驶出开封往洛阳而去。这些特制的四轮官车,车轮包着铁皮,车厢覆盖着油布,每辆车都由双马牵引。
在光启元日前夜,最后一支车队整装待发。礼部特命在车辕处系着象征辞旧迎新的红绸,在晨风中猎猎作响,宛如一条流动的霞光,向着神都洛阳蜿蜒而去,而随着最后的车队离开开封,那开封城外驻扎的最后一支北伐军也调往洛阳城外。
连接两京的官道上,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繁忙景象。每隔十里便设有驿亭,供应热水食粮,更换马匹。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文书车队。每辆马车辕座旁都悬着特制的“路验铜铃”,车轮每转三十里便响铜片一声,既计量里程,也检验着路面的平整。
这条绵延四百里的官道,自迁都洛阳后就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帝国动脉,经由南方漕运而送递开封的物资,将经由这条官道送往洛阳城内,因此这条官道的平整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运河之上,又是另一番景象。数百艘官船白帆如云,吃水极深。它们不仅载着六部文书,更运送着江南的楠木、山东的青石、江西的桐油,这些都是修缮神都宫室的必需之物,押运的官兵在甲板上巡逻,确保这些关系国本的物资万无一失。
与此同时,洛阳城早已为迎接新时代做足了准备。
原本残破的官邸府衙处处搭起修缮的竹架,工匠们冒着严寒,在屋脊上铺设琉璃瓦,在梁栋间描画彩绘。工部特地从各地征调了三千名能工巧匠,分三班日夜赶工,城内的主要街道拓宽了一倍,新铺的青石板路在冬日的阳光下泛着寒光。
而这其中洛阳皇宫的修缮更是排在最前,五凤楼重檐庑殿顶新覆的琉璃瓦,在晨曦中泛着青辉;汉白玉栏杆经过仔细打磨,恢复了往日的温润光泽;太极殿内,七十二根蟠龙柱重新贴金,殿顶的藻井彩绘着日月星辰,有三千巧匠领着开封、洛阳周围的数万名工匠民夫、历时百日的修缮,让这座历经沧桑的皇宫重现盛世气象,整座洛阳城也现出往昔七分光彩。
而赵斌也早在半月前,洛阳宫修缮完毕之时,便轻车简从自开封移驾。
腊月二十九,子时三刻,赵斌独立于洛阳宫五凤楼高台,玄色大氅在寒风中猎猎作响,手中捧着一只鎏金暖炉,而赵斌的目光却比炉中的炭火更灼热俯瞰这座即将成为帝国新中枢的城市,各处官署的灯笼连成一条条流动的光河,城门外等候入朝的车马排成了长龙。
晨雾渐散,洛阳城的轮廓在曙光中渐次清晰,街巷如棋盘般规整,里坊似星罗棋布,远处的龙门山如同天然的屏障,赵斌开始思索起下一步的安排。
洛阳城的这个清晨不同往昔,家家户户门楣上不仅贴着桃符,更悬挂着绣有"神都"字样的锦幡。孩童们穿着新衣,手执绘有龙纹的纸灯,在巷陌间追逐嬉戏。更令人惊叹的是,主要街巷两侧的梧桐树上,都系着红绸银铃,每当车马经过,便响起清脆的铃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生北宋之我师兄岳飞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重生北宋之我师兄岳飞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