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淡然一笑,避重就轻:“黄爱卿不必追问来源。朕只问,这些学问,相较于皓首穷经于八股章句,于治国安邦、富民强兵,孰更实用?”
他不等回答,便继续抛出一连串早已谋划好的决策:“同时,朕决议成立四所高等学府:‘大明皇家军事学院’,培养将帅之才;‘大明皇家学院’,专攻格物、算术等精深学问;‘应天大学’与未来的‘北平大学’,则博采众长,育通才之士。四校并立,为国储才!”
工部尚书宋礼听到“兴建”二字,立刻头皮发麻,急忙出列奏道:“陛下!兴建如此多宏大学府,所耗钱粮巨万,如今国库……恐怕难以支撑如此庞大的开支啊!”
“宋爱卿无需为钱粮担忧。”苏宁显得成竹在胸,“筹建资金,朕自有安排,不动用国库正项。而且……”
他刻意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全场,说出了那个足以让整个大明震动决定:“朕决定,在北平营建新都!待新城落成,朝廷即刻迁都北上!”
“陛下!”一直默不作声的方孝孺终于再也无法保持沉默,声音带着惊愕与劝阻,“迁都之事,关乎国运龙脉,涉及百官万民,岂能如此轻率定夺?南京乃太祖所定,根基深厚,怎可轻易舍弃?”
“方大人。北平地势雄峻,北可控御蒙古残元,南可俯瞰中原腹地,东可出渤海,西联太行,乃天生的帝王之都!更重要的是……”
他回身,目光灼灼地扫过殿内那些代表着旧有利益格局的面孔,声音沉静而有力:“南京城,旧制盘根,积弊已深!唯有迁都新城,方能打破桎梏,让新政得以彻底推行!此乃破茧重生之道!”
“可是……”
“此事休要再议!南京偏安一隅,不利于大明的长治久安。”
……
朝会结束,但风暴才刚刚开始。
新政的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迅速传遍了南京城的大街小巷。
秦淮河畔,茶馆酒肆之中,士子文人聚集,议论纷纷,情绪激动。
“废除科举?那我们寒窗十年,头悬梁锥刺股,学的圣贤文章还有什么用?”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秀才捶胸顿足,几乎要哭出声来。
“倒也未必是坏事,”一个较为年轻的青衫书生若有所思地翻看着不知从何处抄录的新学目录,“你看这《格物》、《算术》,皆是经世致用之学,若真能学通,或许比那空洞的八股更能报效国家。”
“可新学师资何来?教材何来?岂是一朝一夕之功?”
“迁都北平?那可是苦寒之地啊!”
纷杂的议论,充满了迷茫、期待、抗拒与不安。
……
与此同时,紫禁城文华殿内,灯火通明。
苏宁正在召见首批入选“律法修订委员会”的官员,其中不乏年轻面孔。
桌上摊开着那部厚重的《大明律》原稿,以及苏宁亲自绘制的一些草图。
“诸位,”苏宁的手指敲了敲桌面,将众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修订律法,绝非简单地删去‘凌迟’、‘腰斩’等字眼便可了事。我们要做的,是建立一套全新的、完整的司法体系,确保‘公正’二字,不再是一句空谈。”
他示意阿福展开一幅巨大的架构图,上面清晰地标注着三个并列的系统。
“看这里。朕决定,将司法权一分为三: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刑部,专司案件侦查、缉捕人犯;都察院,负责审核证据,提起公诉;大理寺,独立进行审判,依据律法定罪量刑。三者各司其职,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任何一方,都不得独断专行!”
新任的大理寺少卿赵文博看着图表,沉吟片刻,提出疑问:“陛下,如此分权,程序繁琐,会不会……影响办案效率?若遇紧急大案,恐贻误时机啊。”
“宁可慢一些,也绝不能错!”苏宁的回答斩钉截铁,不容置疑,“从今往后,办理任何案件,都必须遵循‘重证据、轻口供’的原则!凡刑讯逼供所得之供词,一律视为无效,不得作为定案依据!我们要的,是铁证如山,而不是屈折之下的一纸虚言!”
……
接下来的数月,大明王朝如同上紧了发条的巨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始变革。
各地旧式书院被迅速改建为新式学堂,所有私塾和民间学院被统一纳入官学体系。
第一批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新教材,通过已然铺开的大明皇家商行网络,被快马加鞭地送往各州县,引发了无数好奇与研读。
大明皇家钱庄发行的纸币,正式定名为“龙元”,以清晰的兑换比例回收旧宝钞和支票,稳步确立着信用。
最令人惊叹的是,在苏宁近乎不眠不休的亲自指导与推动下,新的《大明律》竟然在短短三个月内便完成了主要框架的修订。
当那部条文更清晰、刑罚更人道、体系更完备的《大明律》颁布天下时,许多有识之士在仔细研读后,终于清晰地意识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影视编辑器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影视编辑器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