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出租屋的台灯还亮着暖黄的光。林夏盯着电脑屏幕上闪烁的光标,指尖悬在键盘上方迟迟未落下——距离《都市微光》杂志的短篇征文截稿只剩最后十二小时,而她的参赛作品《末班地铁》还卡在结尾段落,主人公的情感转折始终显得生硬刻意。
书桌上堆满了揉皱的稿纸,咖啡杯里的液体早已冷却,杯壁上凝结的水珠顺着杯身滑落,在桌面上晕开一小片深色痕迹。林夏揉了揉酸胀的太阳穴,点开文档下方的字数统计:6842字,离征文要求的8000字还差近1200字,更要命的是,核心情节的闭环始终无法完美衔接。
“又在跟文字死磕?”微信消息弹出,是同为自由撰稿人的好友苏晚发来的。附带的表情包是一只熊猫顶着黑眼圈敲键盘,配文“熬夜冠军非你莫属”。
林夏苦笑回复:“卡结尾了,感觉主人公的选择太刻意,读者肯定不买账。”
苏晚秒回:“试试跳出来写?你不是一直想加个隐喻性的场景吗?比如用末班地铁的停靠与启程,对应主角的抉择。我上次写《霓虹之下》时也卡过,后来加了个雨夜公交的场景,一下子就通了。”
林夏眼睛一亮。《末班地铁》讲述的是都市白领陈念在失业与亲情压力下的选择,她原本想让陈念直接拒绝老家的工作机会,留在大城市重新打拼,但这样的结局过于俗套。苏晚的提醒让她突然意识到,或许可以用“地铁换乘”作为隐喻——陈念不必非此即彼,而是可以带着大城市的经验回到家乡,开辟新的人生赛道。
她立刻打开文档,删掉最后两段生硬的转折,重新敲下:“末班地铁缓缓驶入换乘站,灯光照亮站台广告上‘故乡亦是星辰大海’的标语。陈念握紧手中的简历,忽然明白,坚守不是固执地留在原地,而是无论去往哪里,都带着不放弃的勇气……”
键盘敲击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思路一旦打开,文字便如泉水般涌出。凌晨四点,林夏终于完成了全文修改,通读一遍后,她满意地点击保存,将稿件发送至征文邮箱。
然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一周后,《都市微光》的编辑张姐发来微信:“林夏,你的《末班地铁》写得很有画面感,情感也很真挚,编辑部一致同意入围终审,但有个小要求——需要增加一个配角的支线情节,让主角的抉择更有说服力,下周五前修改好发给我。”
林夏有些犹豫。她的写作风格向来注重主角内心刻画,很少设置复杂的支线情节,担心处理不好会喧宾夺主。但这是她距离杂志发表最近的一次机会,她不想错过。
“张姐,请问这个支线情节有具体方向吗?”林夏回复道。
“可以加一个主角的发小,在老家创业成功的故事,形成对比和呼应。”张姐很快回复,“这样既能体现家乡的发展,也能让主角的选择更合理。记住,支线要服务于主线,不能太拖沓。”
挂掉微信,林夏陷入了沉思。她打开文档,开始梳理主角陈念的人物关系。发小的角色该如何设定?如果太完美,会显得不真实;如果太普通,又无法起到推动情节的作用。她决定将发小设定为一个在老家开民宿的创业者,经历过失败,最终凭借坚持获得成功,这样既能与陈念的困境形成对比,也能传递出“无论在哪里,努力都有意义”的主题。
接下来的几天,林夏一边查阅乡村创业的相关资料,一边构思支线情节。她给发小取名“林默”,在文中加入了两人高中时的回忆片段,以及林默创业过程中的挫折与坚持。为了让情节更真实,她还特意咨询了一位在老家开民宿的朋友,了解创业过程中的细节和感受。
周五下午,林夏按时将修改后的稿件发给了张姐。没过多久,张姐回复:“非常好!支线情节加得很成功,让整个故事更丰满了。下周三会公布终审结果,耐心等待。”
等待结果的日子里,林夏并没有闲着。她开始构思下一个长篇小说的大纲,主题围绕“都市人的孤独与联结”展开。作为一名自由撰稿人,她的收入并不稳定,有时一个月能接到几个不错的约稿,有时则颗粒无收。为了维持生计,她还在一家自媒体公司兼职写文案,每天晚上下班后,才能抽出时间进行文学创作。
周三上午,林夏正在兼职公司写一篇产品推广文案,手机突然震动起来,是张姐打来的电话。她心跳加速,连忙走到茶水间接起电话。
“林夏,恭喜你!《末班地铁》获得了本次征文的二等奖!”张姐的声音充满了喜悦,“奖金是一万元,杂志会在 next 期刊登你的作品,还会对你进行专访。”
林夏激动得几乎说不出话来:“真的吗?太谢谢张姐了!”
“这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张姐笑着说,“你的文字很有温度,能打动读者。对了,专访定在这周日下午,地点在我们杂志社会议室,到时候记得提前准备一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不同职业,同样精彩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不同职业,同样精彩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