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过后,苏城的风终于褪去寒意,带着泥土的腥气掠过田埂。陈砚踩着松软的土地走向大田,胶鞋陷进新翻的土壤里,留下浅浅的脚印。远处的育苗棚早已掀开保温膜,嫩绿的番茄苗、黄瓜苗整齐地排在田垄上,像等待检阅的小士兵,叶片在阳光下舒展着,泛着鲜亮的光泽。
“陈队!土壤墒情刚好!”苏城农技员小赵拿着检测仪跑过来,手里还攥着把湿润的泥土,“昨天那场春雨下得及时,土壤湿度32%,温度15℃,正好符合番茄苗移栽条件,洛城的大豆种也能下地了!”
陈砚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在掌心揉搓,细碎的土粒从指缝滑落,带着春天的潮气。他掏出终端扫描土壤,屏幕立刻弹出数据:“土壤有机质含量2.8%,pH值6.5,无重金属污染,适宜茄科、豆科作物种植。”正说着,远处传来熟悉的引擎声——洛城的橙红色车队顺着柏油路驶来,车斗里装着鼓鼓囊囊的大豆种,车身上贴着“四地春播支援”的红色标语。
“老陈!我们来帮着播种!”老周跳下车,手里拿着个金属播种器,黝黑的脸上满是笑意,“还带了五十台新型点播机,比人工播种快三倍,株距、行距都能调,正好跟你们的番茄苗套种!对了,大豆根瘤菌剂也带来了,拌在种子里播下去,能提高固氮效果,还能改良土壤!”
紧随其后的江城车队更热闹,车斗里不仅装着番茄苗、黄瓜苗,还有几个穿着碎花袄的江城农户,正抱着菜苗往田埂上搬。“陈队!我们把稻茄套种的经验整理成了小册子,每个田垄都标好了最佳间距!”王哥扛着捆竹架走过来,竹架上还缠着崭新的塑料绳,“番茄苗长到半米高就搭架,这样不耽误旁边的大豆生长,还能通风透光!”
“快看!舟山的冷链车来了!”小林的声音突然响起,她穿着浅蓝的科研服,正朝村口挥手。三辆绿色货车缓缓驶来,车斗里装着刚培育的辣椒苗、茄子苗,还有几个舟山科研员,手里拿着笔记本,随时准备记录播种数据。“这批苗是咱们四地联合研发的‘春早一号’,比普通品种早熟15天,抗病性还强,夏天就能采收!”小林递过来一株辣椒苗,嫩绿的枝干上已经冒出了小小的花苞。
田埂上很快热闹起来。洛城队员操控着点播机在前面播种,大豆种均匀地撒进土里,覆土、镇压一气呵成;苏城居民跟在后面移栽番茄苗,左手扶苗、右手培土,动作熟练;江城农户则忙着搭竹架,塑料绳在竹架间穿梭,很快织成一张整齐的网;舟山科研员蹲在田垄旁,用小铲子挖开土壤,观察大豆种的埋深,时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
“陈队!海洲的朋友也来了!”张大爷突然朝村口喊,只见几辆蓝色货车驶来,车斗里装着海产有机肥,还有几个海洲农技员,手里拿着铁锹,正朝这边走来。“老陈,我们按照你分享的配方,用海产废料发酵了有机肥,给番茄苗当底肥,既能增产,还能改善口感!”海洲队长老郑握着陈砚的手,眼里满是期待,“还想跟着你们学学大棚种植技术,秋天也在海洲搞个蔬菜基地!”
陈砚笑着点头,指着田垄上的番茄苗:“移栽时要注意,根系要舒展,覆土不能没过嫁接口,不然容易烂根。等缓苗后再浇一次定根水,水里加些舟山送的生根剂,成活率能到98%以上!”老郑赶紧让农技员掏出笔记本记录,生怕漏了一个字。
“对了老陈,”老周突然想起什么,从口袋里掏出张图纸,“这是洛城机械厂新设计的灌溉系统,滴灌带埋在田垄下,按作物需求定时浇水,比漫灌省水60%,还能随水施肥。下周就能做好,先给苏城送过来试试,以后四地的田都能装!”
陈砚接过图纸,上面详细画着滴灌带的铺设路线,阀门、过滤器的位置标注得清清楚楚。他刚要开口,终端突然震动起来,屏幕上弹出舟山基地的实时画面——画面里是片绿油油的育苗棚,几个科研员正忙着嫁接西瓜苗,“陈队!‘春早一号’西瓜苗培育成功了,等番茄苗缓过来,就送过来跟大豆套种,这样一亩地能收两季,提高收益!”
“太好了!”陈砚忍不住提高了声音,“咱们正好借着春播,把四地的种植计划整合起来。苏城搞番茄、大豆套种,洛城专注大豆、玉米种植,江城推进稻茄套种,舟山负责研发新种苗、提供技术支持,海洲加入后可以种些耐盐碱的蔬菜,咱们形成互补的产业链!”
“我举双手赞成!”王哥举起手里的竹架,“咱们还可以搞个‘春播互助日’,每个基地派技术能手互相支援,比如洛城帮着播种,江城帮着搭架,舟山提供技术指导,这样大家都能学到新东西!”
小林也跟着点头:“我们还可以在终端上建个‘春播数据库’,把各地的播种时间、品种选择、管理方法都录进去,谁遇到问题随时查,还能在线咨询农技员。对了,夏天咱们可以办个‘四地蔬果品鉴会’,看看谁种的番茄最甜、大豆最饱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