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着,村头的广播响了起来,柔和的音乐里夹杂着孩子们的歌声,唱的是阿玲新教的《春播歌》,歌词里满是种子、幼苗、希望的意象,听着让人心里暖洋洋的。陈砚看着眼前的场景,突然觉得眼眶有些发热——从腊冬的采收到如今的春播,四地的情谊早已像种子一样,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发芽,长成了生机勃勃的模样。
“走!咱们去看看新搭的育苗温室!”陈砚带头朝村西走去,温室是用钢结构搭建的,透明的玻璃顶棚让阳光洒满室内,里面摆着一排排育苗盘,辣椒苗、茄子苗在育苗灯下长势正好。“以后咱们自己培育种苗,不用再等舟山千里迢迢送过来,还能根据各地土壤情况改良品种!”
老周走到温室的温控系统旁,伸手摸了摸显示屏:“这系统是洛城厂里新研发的,温度、湿度、光照都能自动调节,晚上还能补光,种苗生长周期能缩短一周。等秋天,我再让厂里送几台育苗嫁接机过来,提高嫁接效率!”
王哥则蹲在育苗盘旁,仔细观察着辣椒苗的叶片:“咱们可以在温室里养些蜜蜂,给菜苗授粉,这样结的果实更均匀,还不用人工授粉。江城的老农户试过,效果特别好,结的番茄又大又甜!”
小林打开终端,调出一份春播计划表:“苏城今明两天种完五亩番茄、三亩大豆,洛城种四亩大豆、两亩玉米,江城种三亩水稻、四亩番茄,舟山种五亩辣椒、两亩茄子,海洲先试种两亩耐盐碱蔬菜,咱们按月汇总生长数据,及时调整管理方案!”
不知不觉间,夕阳已经西斜,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田垄上的番茄苗、大豆种都已种下,竹架在暮色里连成一片,像田野里竖起的绿色屏障。孩子们坐在田埂边,手里拿着刚拔的狗尾巴草,追逐打闹着,笑声顺着风飘得很远。
“该吃晚饭了!”张大爷提着一个大竹篮走过来,里面装着刚做好的番茄蛋汤、大豆炖排骨、黄瓜拌豆腐,还有热气腾腾的玉米饼,“都是用咱们去年收的粮食、今年刚摘的青菜做的,大家快尝尝,补充补充体力!”
众人围坐在田埂旁的石板桌旁,捧着粗瓷碗,喝着温热的番茄蛋汤,嚼着松软的玉米饼,聊着接下来的计划——老周说要在洛城建个大豆加工厂,王哥计划在江城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小林则要带着新研发的菜苗去海洲指导种植,陈砚则想着把四地的春播技术整理成视频,供更多基地学习。
“对了老陈,”老郑突然放下碗,从包里掏出个贝壳做的种子盒,“这是海洲老渔民手工做的,里面装着咱们海洲的耐盐碱菜种,给你当纪念。以后不管春天种什么,只要想到咱们四地一起播种,心里就有底气!”
陈砚接过种子盒,贝壳上刻着精致的海浪纹,里面的菜种颗粒饱满,泛着浅褐的光泽。他握紧盒子,心里满是暖意:“谢谢老郑,这个我一定好好收着。等夏天来了,咱们一起采收番茄、大豆,把四地的联盟做得更大,让更多人吃上新鲜的蔬果!”
夜色渐深,温室的灯亮了起来,暖黄色的光透过玻璃洒在田埂上,泛着柔和的光。孩子们已经睡着了,躺在铺着麦秆的竹席上,嘴角还沾着玉米饼的碎屑。大人们坐在石板桌旁,继续聊着未来的计划,偶尔传来几声笑声,与远处的蛙鸣交织在一起。
陈砚站在温室前,望着眼前的一切——田垄上的番茄苗、温室里的菜苗、石板桌上的粗瓷碗、孩子们熟睡的脸庞,还有手里握着的贝壳种子盒。他掏出终端,拍下这温馨的一幕,发送给所有基地的伙伴,配文写道:“春醒播种,四地同心。从腊冬的等待到春日的耕耘,我们一起翻土、一起育苗,一起把希望种进春天的土壤里。未来,我们还要一起迎接夏天的丰收,一起培育更多新种,让这片土地永远充满生机!”
终端屏幕的光映在脸上,风里传来泥土的清香和远处的蛙鸣。陈砚知道,这只是四地联合发展的又一个新起点。接下来,他们要安装滴灌系统,推广根瘤菌剂,筹备蔬果品鉴会,还要把更多基地纳入联盟。而那些逝去的人——洛城的老农机手、江城的老农户、舟山的研发前辈——他们的精神,就像这春天的种子,像这手里的贝壳盒,像这四地的情谊,永远留在这片土地上,守护着每一次播种,每一次生长,每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
远处的田埂旁,小赵正提着马灯巡视田垄,灯光在夜色里拉出长长的影子。陈砚握紧种子盒,转身朝温室走去——那里,老周和王哥正围着滴灌系统图纸讨论安装细节,阿玲在给孩子们盖薄被,小林则在整理春播数据。
风里的暖意越来越浓,带着春天的生机。陈砚知道,四地的故事,还在继续。而每一个为这片土地播种的人,每一株在春天里扎根的幼苗,每一次跨越地域的合作,都将成为故事里最鲜活的篇章,在春风里慢慢生长,迎接着即将到来的夏日丰收。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