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着,村头的广播突然响了起来,柔和的音乐里夹杂着孩子们的歌声,唱的是阿玲新教的《雪天种菜歌》,歌词里满是大棚、姜汤、草帘的意象,听着让人心里暖洋洋的。陈砚看着眼前的场景,突然觉得眼眶有些发热——从芒种的麦浪到秋收的玉米,再到如今的雪天互助,四地的情谊早已像冬日的暖阳,驱散了寒冷,照亮了这片土地。
“走!咱们去看看海洲基地的人学种番茄苗!”陈砚带头朝育苗棚走去,海洲的农技员正跟着小林学习调配育苗基质,手里拿着小铲子,小心翼翼地把基质填入育苗盘。“番茄苗喜欢温暖的环境,移栽到大田后,晚上一定要盖草帘,白天温度高的时候记得通风,防止病害。”小林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海洲农技员认真地记着笔记,时不时点头。
老周走到大棚的加温设备旁,仔细检查着线路:“这设备运行很稳定,就是接线口要做好防水,雪化后容易进水短路。我回去让厂里做些防水套,下次一起送过来!”
王哥则蹲在育苗盘旁,看着番茄苗的根系,“咱们可以在基质里加些碎秸秆,既能保水,又能增加养分,等番茄苗长大些,还能减少浇水的次数。江城的老农户试过,效果特别好!”
不知不觉间,夕阳已经西斜,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积雪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融化,在地面形成一层薄薄的水膜,育苗棚里的生菜苗和番茄苗在暖光下格外翠绿。孩子们坐在棚外的雪地上,堆着雪人,笑声顺着风飘得很远。
“该吃晚饭了!”张大爷提着一个大竹篮走过来,里面装着刚做好的萝卜排骨汤、菠菜豆腐汤、大豆酱拌黄瓜,还有热气腾腾的玉米馒头,“都是用咱们自己种的食材做的,海洲的朋友还带了鱼干,咱们一起尝尝!”
众人围坐在育苗棚旁的石板桌旁,捧着粗瓷碗,喝着温热的萝卜排骨汤,嚼着软糯的玉米馒头,聊着接下来的计划——老周说要在洛城建个大棚设备维修站,王哥计划在江城扩大萝卜种植面积,小林则要带着新研发的萝卜苗去其他基地推广,陈砚则想着把四地的冬季种植经验整理成视频,供更多基地学习。
“对了老陈,”海洲基地的农技员突然放下碗,从包里掏出一个布包,“这是海洲老渔民织的渔网挂件,上面绣着‘四地同心’,给你当纪念。以后不管天气多冷,只要想到咱们四地互相帮忙,心里就暖和!”
陈砚接过布包,挂件是用粗棉线织的,渔网纹路清晰,“四地同心”四个字绣得格外工整,摸起来很厚实。他握紧挂件,心里满是暖意:“谢谢你们,这个我一定好好收着。等明年春天,咱们再一起种番茄、种玉米,把四地的联盟做得更大,让更多人在冬天也能吃上新鲜蔬菜!”
夜色渐深,育苗棚的灯亮了起来,暖黄色的光透过保温膜洒在雪地上,泛着柔和的光。孩子们已经睡着了,躺在铺着棉被的竹席上,嘴角还沾着排骨汤的油渍。大人们坐在石板桌旁,继续聊着未来的计划,偶尔传来几声笑声,与远处的风声交织在一起。
陈砚站在育苗棚前,望着眼前的一切——棚外的积雪、棚里的菜苗、石板桌上的粗瓷碗、孩子们熟睡的脸庞,还有手里握着的渔网挂件。他掏出战术终端,拍下这温馨的一幕,发送给所有基地的伙伴,配文写道:“雪落暖冬,四地同心。从霜前的备战到雪天的互助,我们一起铲雪、一起育苗,一起把温暖种进寒冬里。未来,我们还要一起抵御更多风雪,一起迎来开春的丰收,让这片土地永远充满希望!”
终端屏幕的光映在脸上,风里传来积雪融化的湿气和远处的风声。陈砚知道,这只是四地联合抗冬的又一个片段。接下来,他们要优化大棚加温设备,完善雪天互助机制,筹备冬季种植线上研讨会,还要把耐寒菜苗的种植技术推广到更多基地。而那些逝去的人——洛城的老农机手、江城的老农户、舟山的研发前辈——他们的精神,就像这育苗棚里的暖意,像这手里的渔网挂件,像这四地的情谊,永远留在这片土地上,守护着每一次坚守,每一次成长,每一个温暖的冬日。
远处的大棚旁,老李正提着马灯巡视,灯光在雪地上拉出长长的影子。陈砚握紧挂件,转身朝晒谷场走去——那里,老周和王哥正围着加温设备讨论改进方案,阿玲在给孩子们盖厚被,张大爷则在收拾石板桌上的碗碟。
风里的寒意更浓了,却吹不散心里的暖意。陈砚知道,四地的故事,还在继续。而每一个为这片土地抵御风雪的人,每一株在寒冬里生长的菜苗,每一次跨越地域的支援,都将成为故事里最温暖的篇章,在雪地里慢慢沉淀,长成属于他们的希望之春。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