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咱们去看看新搭的加工棚!”陈砚带头朝村西走去,加工棚是用钢结构搭的,蓝色的顶棚上画着四地的地标图案,里面已经摆好了清洗机、烘干机、包装机,都是洛城和江城一起送来的设备。“以后咱们的海带可以在这里烘干包装,玉米磨成面粉,大豆做成酱料,再也不用把原材料运到外地加工了!”
老周走到清洗机旁,伸手摸了摸不锈钢的机身:“这设备是洛城机械厂新研发的,一次能洗两百斤海带,还能自动去除杂质。等咱们的加工合作社成立了,我再让厂里送几台大豆磨浆机过来,到时候咱们就能做鲜豆浆、豆腐,给孩子们当早餐!”
王哥则盯着包装机,手里拿着个印着“四地同心”的包装袋:“咱们的包装得有特色,比如苏城的海带袋上画海带,洛城的面粉袋上画麦田,这样一看就知道是哪的特产。对了,我还带了江城的柿子饼模具,明天咱们可以试着做些柿子口味的饼干,说不定孩子们喜欢!”
小林蹲在角落里,正对着一台小型检测仪调试参数:“这是我们新研发的农残检测仪,以后每批农产品出厂前都检测一遍,确保安全。还有这个土壤传感器,埋在田里就能实时监测湿度和养分,手机上就能看数据,以后种地更省心了!”
不知不觉间,夕阳已经西斜,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晒谷场上的玉米穗子泛着金光,冷链车旁的番茄木箱堆得像小山,孩子们坐在玉米堆旁,分享着脆柿和玉米馒头,笑声顺着风飘得很远。
“该吃晚饭了!”张大爷提着一个大竹篮走过来,里面装着刚做好的海带豆腐汤、大豆炖排骨、柿子饼,还有热气腾腾的玉米馒头,“都是用咱们四地的食材做的,大家快尝尝,看看合不合口味!”
众人围坐在晒谷场的石板桌旁,捧着粗瓷碗,喝着鲜美的海带豆腐汤,嚼着软糯的玉米馒头,聊着接下来的计划——老周说要在洛城建个大豆加工厂,王哥计划在江城扩大柿子种植面积,小林则要带着新研发的菜苗去其他基地推广,陈砚则想着把四地的种植技术整理成手册,供更多基地参考。
“对了老陈,”老周突然放下碗,从口袋里掏出个小小的木盒,“这是洛城老木匠做的,上面刻着咱们四地的标志,给你当纪念。以后不管咱们在哪,看到这个就想起咱们一起种地、一起丰收的日子!”
陈砚接过木盒,打开一看,里面是块长方形的木牌,正面刻着麦穗、番茄、大豆、海带的图案,背面刻着“四地同心,共筑希望”八个字,木纹里还透着淡淡的木香。他握紧木牌,心里满是暖意:“谢谢老周,这个我一定好好收着。等明年春天,咱们再一起种玉米、种大豆,把四地的联盟做得更大,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夜色渐深,晒谷场的灯亮了起来,暖黄色的光洒在玉米堆上,泛着柔和的光。孩子们已经睡着了,躺在铺着麦秆的竹席上,嘴角还沾着柿子酱的痕迹。大人们坐在石板桌旁,继续聊着未来的计划,偶尔传来几声笑声,与远处的虫鸣交织在一起。
陈砚站在加工棚前,望着眼前的一切——冷链车旁的番茄木箱、晒谷场上的玉米穗子、石板桌上的粗瓷碗、孩子们熟睡的脸庞,还有手里握着的木牌。他掏出战术终端,拍下这温馨的一幕,发送给所有基地的伙伴,配文写道:“秋实已至,四地同心。从芒种的麦浪到秋收的玉米,我们一起播种、一起丰收,一起把希望种进每一寸土地。未来,我们还要一起走更远的路,让更多人吃上咱们种的粮、咱们摘的果!”
终端屏幕的光映在脸上,风里传来玉米的清香和远处的虫鸣。陈砚知道,这只是四地联合发展的又一个起点。接下来,他们要推进农产品加工合作社,搭建电商平台,筹备秋天的丰收节,还要把耐寒生菜的种植技术推广到更多基地。而那些逝去的人——老周口中的洛城老农户、小林提到的研发前辈、还有陈砚心里记挂的老吴、阿凯——他们的精神,就像这晒谷场上的玉米,像这冷链车里的番茄,像这手里的木牌,永远留在这片土地上,守护着每一次丰收,每一次相聚。
远处的菜地旁,新埋的土壤传感器正闪烁着微弱的绿光,像是在记录这片土地的成长。陈砚握紧木牌,转身朝晒谷场走去——那里,老周和王哥正围着加工设备讨论明年的生产计划,阿玲在给孩子们盖薄毯,张大爷则在收拾石板桌上的碗碟。
风里的桂花甜香更浓了,混着玉米的清香,让人心里格外踏实。陈砚知道,四地的故事,还在继续。而每一个为这片土地努力的人,每一粒播下的种子,每一次丰收的喜悦,都将成为故事里最动人的篇章,在时光里慢慢沉淀,长成属于他们的希望之林。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