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把苏城的天空洗得透亮,风里没了芒种时的燥热,裹着新翻土壤的湿润与桂花的甜香,掠过晒谷场旁新搭的木架。陈砚站在架下,指尖抚过串在麻绳上的玉米——金黄的穗子垂着紫红须子,颗粒饱满得能看清表皮的纹路,这是四地联合种的第一批春播玉米,如今正趁着好天气晾晒。
“老陈!舟山的冷链车到了!”阿玲的声音从村口传来,她扎着高马尾,帆布围裙上沾着面粉,手里还提着刚蒸好的玉米馒头,“刚从蒸笼里拿出来的,你先尝尝,用咱们自己收的玉米磨的面!”
陈砚接过馒头,温热的触感透过油纸传来,咬下一口,清甜的麦香里裹着玉米的软糯,嚼着嚼着还有淡淡的回甘。他抬头望去,三辆印着“四地冷链联盟”的白色货车正顺着柏油路驶来,车身上画着麦穗与番茄的图案,车斗里隐约能看到装满番茄的木箱。
“陈队!”舟山基地的科研员小林跳下车,深蓝色的工装外套上别着枚小麦造型的徽章,“早熟番茄最后一茬采收完了,我们挑了最鲜的装了二十箱,还有优化后的秸秆有机肥配方,都在第二辆车上。对了,洛城和江城的车队也在路上,说是带了新收的大豆和柿子酱!”
话音刚落,远处就传来了熟悉的轰鸣声。橙红色的车队越来越近,打头的正是洛城队长老周的收割机,不过这次车斗里没装麦粒,而是堆着鼓鼓囊囊的布袋,上面印着“洛城大豆”的字样。老周探出头,黝黑的脸上满是笑意:“老陈!我们的大豆亩产超预期了,比普通品种高了15%,我带了五十斤样品,你看看能不能跟苏城的海带搭着做些新加工品!”
紧随其后的江城车队更热闹,车斗里不仅装着密封好的柿子酱陶罐,还有几个扎着羊角辫的孩子,正趴在车窗边朝晒谷场挥手。江城队长王哥扛着一筐刚摘的脆柿走过来,柿子表皮泛着橙红,还沾着晨露:“今年江城的柿子长得特别好,我们熬了三百罐柿子酱,还留了些新鲜的脆柿,给孩子们当零嘴。对了,我们还带了稻茄套种的长势报告,你看看,番茄在稻田边长得比单独种还旺!”
陈砚刚要接过报告,就被一阵清脆的笑声围住了。几个孩子抱着装满脆柿的竹篮跑过来,其中一个双马尾小姑娘正是之前在打谷场画收割机的南部孩子,她现在扎着苏城特色的麦秆发绳,手里拿着个玉米造型的布偶:“陈叔叔!阿玲姐姐教我编麦秆小兔子了,我还跟洛城的哥哥换了大豆手链,你看!”
小姑娘举起手腕,细细的麻绳上串着几颗浅黄的大豆,被磨得光滑圆润。陈砚笑着点头,目光扫过晒谷场——张大爷正带着苏城的居民们整理玉米,把颗粒不饱满的挑出来,装在布袋子里留着喂鸡;老吴蹲在田埂边,教几个孩子辨认大豆的品种,手里拿着放大镜,耐心地指着豆荚上的纹路;小林则和苏城的农技员蹲在番茄田边,拿着检测仪记录数据,旁边放着新研发的土壤湿度传感器。
“对了老陈,”老周拍了拍陈砚的肩膀,从口袋里掏出张泛黄的纸,“这是洛城老农户传下来的大豆酱配方,我想着苏城有海带,要是能把大豆酱和海带结合,说不定能做出不一样的风味。咱们四地要是能搞个农产品加工合作社,既能提高收益,还能让各地的特色都融到一起!”
陈砚接过配方,纸上的字迹有些潦草,却写得格外详细,从大豆的挑选到发酵的温度,都标注得清清楚楚。他刚要开口,战术终端突然震动起来,屏幕上弹出舟山基地的实时画面——画面里是片绿油油的菜地,几个科研员正围着一片生菜忙碌,菜叶上还挂着水珠:“陈队!我们试种的耐寒生菜成功了,冬天也能采收,等下个月就把菜苗送过去,这样苏城冬天也能有新鲜蔬菜了!”
“太好了!”陈砚忍不住提高了声音,“咱们正好趁着这个机会,把四地的种植计划整合一下。苏城明年可以扩大海带和玉米的种植面积,洛城专注大豆和小麦,江城继续推进稻茄套种,舟山负责研发新的果蔬品种和有机肥,这样咱们就能形成产业链,互相补给!”
“我举双手赞成!”王哥举起手里的脆柿,“咱们还可以搞个‘四地丰收电商平台’,把各地的农产品挂上去,让更多基地能买到咱们的好东西。比如苏城的海带、洛城的面粉、江城的柿子酱、舟山的番茄,说不定还能吸引其他基地加入咱们的联盟!”
小林也跟着点头:“我们还可以做农产品溯源系统,每袋粮食、每箱番茄上都贴个二维码,扫一下就能看到是哪个基地种的、用了什么肥料、采收时间,这样大家买着也放心。对了,秋天的丰收节咱们可以搞个‘农产品展销会’,让各地的伙伴都来尝尝咱们的成果!”
正说着,晒谷场的广播突然响了起来,柔和的音乐里夹杂着孩子们的歌声,唱的是阿玲教的《四地丰收歌》,歌词里满是麦粒、番茄、大豆的意象,听着让人心里暖洋洋的。陈砚看着眼前的场景,突然觉得眼眶有些发热——从芒种时的联合收割,到如今的秋收团聚,不过短短几个月,四地的情谊却像扎了根的庄稼,长得越来越茂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