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城的十二月,初雪裹着寒意落在青石板路上,却没挡住街头的暖意——合作社门口挂着“冬储粮发放点”的红色横幅,居民们提着布袋排队领粮,孩子们穿着棉袄在旁边堆雪人,笑声裹着白汽飘向远方。陈砚走在队伍旁,看着工作人员把金黄的稻米拉进居民的布袋,指尖触到布袋边缘的温度,心里也暖烘烘的。
“陈城主,您来得正好!”合作社的老周从仓库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本台账,“今年的冬储粮都准备好了,除了供应苏城居民,给西北区和东北区的救灾粮也装上车了,就等明天出发。”他翻开台账,上面记着密密麻麻的数字,“您看,这是‘广寒1号’的稻米,占了冬储粮的三成,还有冬小麦磨的面粉,够大家吃到明年春天。”
陈砚点点头,接过台账翻了几页:“西北区刚下了大雪,救灾粮一定要尽快送到,别让居民冻着饿着。对了,给他们送粮的时候,记得带上些防冻的草药和取暖设备,那边的温度低,得多做些准备。”
老周应声记下,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照片:“这是非洲区的阿米娜发来的,说咱们寄的稻种已经育苗成功了,虽然那边是夏天,却特意搭了遮阳棚,怕秧苗晒坏。她还说,等稻子成熟了,要第一时间寄新米给咱们尝尝。”
陈砚看着照片里绿油油的秧苗,忍不住笑了:“阿米娜做事真细心,等咱们的雪化了,也给她寄些新收的小麦粉,让他们试试做面包。”
两人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熟悉的汽车引擎声。陈砚抬头,看见一辆印着“全球能源协作组”标志的越野车冲破雪雾驶来,车身上积着薄雪,车门打开时,戴维斯裹着厚外套跳下来,手里还抱着一个银色的金属盒子。
“陈城主,好久不见!”戴维斯搓着手走近,哈出的白汽在冷空气中散开,“这次来,我带了储能系统的低温测试报告,还有改进后的电池样品——你看,这电池在零下四十度也能正常工作,特别适合西北区的冬天!”
陈砚接过金属盒子,打开一看,里面的储能电池比之前更小,外壳上印着“抗寒版”的字样。“太好了,西北区的太阳能发电站正需要这个。”他转头对老周说,“你安排一下,明天让技术部的小李跟戴维斯一起去西北区,把新电池装上,顺便看看居民的生活情况。”
老周点点头,转身去安排车辆。戴维斯跟着陈砚走进合作社的办公室,手里拿着平板电脑,点开里面的测试数据:“我们团队花了两个月优化电池材质,现在的储能效率比之前提高了一成,充电速度也快了不少。这次去西北区,我还想跟当地的技术人员合作,在雪山脚下建一个小型风力发电站,跟太阳能发电站互补,保证冬天供电不断。”
陈砚看着屏幕上的风力发电站设计图,心里满是期待:“这个主意好,西北区的风大,建风力发电站正合适。等春天来了,咱们就启动项目,让西北区的居民用上更稳定的电。”
傍晚时分,陈砚接到了林晚秋的电话,说欧洲区的玛丽团长和德国的汉森先生已经抵达苏城,还带来了“东方木作巡回展”的筹备方案,想跟他商量明年德国站的细节。“对了,陈城主,汉森先生还带了德国木工坊做的木梳样品,说要跟咱们的木作师傅交流学习。”
“太好了,我明天去车站接他们。”陈砚挂了电话,心里盘算着——东方木作巡回展不仅是文化交流,更是技术协作的好机会,说不定能带动更多地区发展手工产业。
第二天一早,陈砚冒着雪去车站接玛丽和汉森。候车厅里,玛丽穿着米色的长款羽绒服,汉森则裹着深色大衣,两人手里都提着行李箱,看到陈砚,连忙迎上来。
“陈城主,苏城的雪景真漂亮!”玛丽笑着递给他一本画册,“这是‘东方木作巡回展’德国站的设计图,我们选了市中心的展览馆,还特意留了手工体验区,让游客能亲手做木梳。”
陈砚接过画册,翻开一看,里面的展区设计充满了东方元素——木质的展架上摆着木梳、木床样品,体验区里放着打磨工具,还有苏城木工坊的照片墙。“太用心了,这样的展览肯定能吸引很多人。”
汉森从行李箱里拿出一个木盒,打开里面是几把精致的木梳:“这是我们德国木工坊按照您给的图纸做的,您看看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还想跟苏城的木工坊合作,批量生产木梳,卖到全球各地。”
陈砚拿起木梳,手感光滑,纹路细腻,忍不住称赞:“做得很好,比我预期的还棒。合作的事,咱们后面再细谈,今天先带你们去木工坊,让林爷爷和老郑跟你们交流交流。”
一行人冒着雪来到木工坊,门口的木牌上积着薄雪,推开木门,暖意扑面而来——几个年轻木工正围着木桌打磨木料,林爷爷坐在角落里,手里拿着一把木梳,仔细地雕琢花纹。
“林爷爷,玛丽团长和汉森先生来了!”陈砚笑着喊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