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城的九月,秋风带着稻穗的清香漫过田野。陈砚站在“广寒1号”的试验田埂上,脚下的泥土裹着湿润的稻香,指尖划过饱满的稻穗——谷粒已经泛出金黄,沉甸甸地压弯了稻秆,风一吹,就掀起层层金色的浪。合作社的老周蹲在田边,手里拿着镰刀,正小心翼翼地割下一束稻穗,放在掌心揉搓,金黄的米粒滚落出来,像撒了一把碎金。
“陈城主,您看这米粒,多饱满!”老周把米粒递到陈砚面前,眼里满是笑意,“昨天技术员测了亩产,比预期还高,足足有一千二百斤!咱们这‘广寒1号’,真是选对了品种。”
陈砚接过米粒,放在指尖捻了捻,光滑的触感带着阳光的温度。他想起去年冬天,广州据点的技术员冒着严寒送来稻种的场景,那时还担心苏城的气候不适合种植,如今看着眼前的丰收景象,所有的顾虑都烟消云散。“老周,先留一部分稻种,剩下的除了供应苏城,给东北区和西南区各送一批,他们那边的水田刚改造好,正等着稻种呢。”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再组织一次收割现场会,让周边据点的人来学学,把‘广寒1号’的种植技术好好推广一下。”
老周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笔记本,上面记满了种植数据:“我早就准备好了,现场会定在后天,还邀请了广州据点的技术员,让他给大家讲讲稻种培育的故事。对了,昨天非洲区的阿米娜发来消息,说咱们送去的菜种长得特别好,番茄都结满了藤,还拍了照片给我看呢。”
陈砚接过老周的手机,屏幕上是阿米娜发来的照片——非洲部落的菜园里,绿油油的番茄藤爬满了架子,红彤彤的番茄挂在枝头,阿米娜站在菜园里,手里举着一个大番茄,笑容灿烂。“太好了,等咱们的稻子收完,再给他们寄些‘广寒1号’的稻种,让他们也试试种水稻。”
两人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汽车喇叭声。陈砚抬头望去,一辆印着“全球农业协作组”标志的越野车朝田埂驶来,车身上还沾着些泥土,显然是从外地赶来的。车门打开,一个穿着格子衬衫的男人跳下来,手里提着一个帆布包,正是东北区的农业代表李建国。
“陈城主,老周,好久不见!”李建国快步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个装满麦粒的布袋,“这是咱们东北区刚收的冬小麦,用的是苏城的种子,您看看,比去年的麦粒饱满多了!”
陈砚接过布袋,倒出几粒麦粒,放在掌心看着:“不错,这麦粒确实好。你们那边的水田改造得怎么样了?能种‘广寒1号’吗?”
李建国笑着点头:“早就改造好了,就等着您的稻种呢!我们还建了育苗棚,技术员都培训好了,保证能种好。这次来,除了取稻种,还想跟您商量一下,能不能派个技术员去东北区,指导我们种水稻。”
“没问题,我让合作社的小王跟你回去,他种‘广寒1号’经验丰富。”陈砚转头对老周说,“你去把小王叫过来,让他准备一下,明天就跟李代表走。”
老周应声离开,陈砚和李建国坐在田埂上,聊着农业协作的事。李建国说,东北区已经跟苏城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以后不仅要种苏城的稻种和小麦种,还要引进苏城的农业机械,提高种植效率。“咱们现在有了粮食,心里就踏实了,再也不用像末世时那样,担心饿肚子了。”李建国感慨道,“这都是托了苏城的福,托了全球协作的福啊!”
陈砚看着眼前的稻田,心里也满是感慨。从最初的粮食短缺,到现在的丰收有余,从单一的种植,到全球农业协作,苏城的农业发展,正是人类文明复苏的缩影。
中午时分,陈砚接到了技术部小李的电话,说美洲区的戴维斯带着储能系统的改进方案来了,正在技术部等着他。“陈城主,戴维斯先生说,他们优化了储能电池的充电速度,比原来快了两成,还降低了生产成本,想跟咱们商量批量生产的事。”
“太好了,我马上过去。”陈砚挂了电话,跟李建国、老周嘱咐了几句,便匆匆赶往技术部。刚到门口,就听见里面传来热烈的讨论声——戴维斯正拿着一张图纸,跟技术部的人讲解储能系统的改进细节,他的工装袖口沾着墨水,脸上却满是兴奋。
“陈城主,你来得正好!”戴维斯看到陈砚,连忙招手,“咱们的储能电池又改进了,你看这图纸,充电接口做了优化,还加了防水功能,就算在雨天也能正常充电。现在批量生产的话,成本能降低一成,能给更多地区供货了。”
陈砚走过去,看着图纸上的改进细节,心里一阵惊喜。西北区的太阳能发电站用了储能系统后,供电一直很稳定,要是能批量生产,就能解决更多地区的用电问题。“太好了!我已经跟几个地区的代表沟通过了,他们都想要储能系统,咱们尽快制定生产计划,争取下个月就开始批量生产。”他转头对小李说,“把生产所需的材料清单列出来,跟供应商对接好,别耽误了生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