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爷爷放下手里的活,抬头看到他们,连忙起身:“欢迎欢迎,快坐!外面冷,我给你们煮了热茶。”
汉森走到工作台前,看着桌上的木作工具,眼里满是好奇:“这些工具都是手工制作的吗?比我们德国的工具更轻便。”
林爷爷笑着点头,拿起一把刨子:“这是我年轻时做的刨子,用了几十年了,比机器做的顺手。你们看,用它刨出来的木料,表面多光滑。”他说着,拿起一块松木,轻轻一刨,薄如蝉翼的木片落在桌上,散发出淡淡的松香味。
汉森忍不住拿起刨子试了试,虽然动作有些生疏,但刨出来的木片也还算平整。“太神奇了,手工工具竟然这么好用!”他转头对玛丽说,“咱们一定要让德国的木工师傅来苏城学习,把这些手艺带回去。”
玛丽笑着点头:“我已经跟林爷爷商量好了,明年春天,德国木工坊会派五个师傅来苏城,跟老郑他们学习木作技艺,还会邀请苏城的师傅去德国指导巡回展。”
陈砚看着他们热烈交流的样子,心里暖暖的——东方木作就像一座桥,连接起不同地区的匠人,也连接起不同的文化。
中午,陈砚请玛丽和汉森去家里吃饭。林慧已经准备好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有炖得软烂的羊肉、炒得鲜香的青菜、热乎乎的小米粥,还有念念特意做的红糖馒头。“玛丽阿姨,汉森叔叔,这是我做的馒头,你们尝尝,里面放了红糖,可甜了!”念念端着盘子,递到他们面前,小脸上满是期待。
玛丽拿起一个馒头,咬了一口,笑着说:“真好吃,比我在德国吃的面包还香。念念真是个能干的孩子。”
汉森也拿起一个馒头,点点头:“确实好吃,苏城的食物总是这么美味。对了,陈城主,我们德国的面包师傅想跟苏城的面点师傅合作,把小麦粉做成不同口味的面包,卖到全球去,你觉得怎么样?”
陈砚眼前一亮:“这个主意好,咱们的小麦粉品质好,做成面包肯定受欢迎。等明年春天,就让合作社的面点师傅去德国交流,一起研发新口味。”
饭后,雪渐渐停了,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院子里,积雪反射出耀眼的光。林爷爷带着玛丽和汉森去看他收藏的老木作工具,念念和小宇则在院子里堆雪人,小宇还在雪人手里插了一把小木梳,说是“给雪人做的礼物”。
下午,陈砚接到了小李从西北区打来的电话,说他们已经顺利抵达,正在给太阳能发电站装新的抗寒电池,当地的居民还特意煮了热茶招待他们。“陈城主,西北区的居民都特别高兴,说有了新电池,冬天再也不用担心停电了。戴维斯先生还跟当地的技术人员商量好了,春天就开始建风力发电站。”
“太好了,你们注意安全,有问题随时跟我联系。”陈砚挂了电话,心里满是欣慰——从能源到粮食,从文化到技术,苏城与全球各地的协作越来越紧密,而这,正是人类文明在寒冬中不断前行的力量。
接下来的几天,陈砚陪着玛丽和汉森考察了苏城的冬储粮仓库、太阳能发电站和文明博物馆。在博物馆的“全球协作展区”里,他们看到了苏城与非洲区的农业合作照片、与美洲区的能源协作图纸、与欧洲区的文化交流资料,还有各地寄来的礼物——非洲的手工织物、美洲的风力发电站模型、欧洲的木作样品。
“这些展品,都是全球协作的见证啊。”玛丽看着展区里的照片,感慨道,“以前,我总觉得不同地区之间隔着很远的距离,现在才发现,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再远的距离也能跨越。”
汉森点点头:“以后,咱们还要加强协作,不仅要分享技术和文化,还要一起应对困难——比如气候变化、资源短缺,只有团结在一起,才能让人类文明走得更远。”
陈砚看着他们,心里很是认同。他想起末世时的混乱与绝望,再看看现在的协作与希望,更加坚定了信念——只要大家同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转眼到了年底,苏城举办了“全球协作总结会”,邀请了非洲区、美洲区、欧洲区、东北区等十几个地区的代表参加。会议上,大家分享了一年来的协作成果:非洲区的农业产量提高了三成,美洲区的储能系统推广到了五个地区,欧洲区的东方木作巡回展筹备完成,东北区的水稻种植准备就绪……
“这一年,咱们一起克服了很多困难,也取得了很多成绩。”陈砚站在台上,看着台下的代表们,“明年,咱们还要继续努力——推广‘广寒1号’稻种、建设西北区风力发电站、举办东方木作巡回展、研发小麦粉面包……我相信,只要咱们继续同心协作,就一定能让人类文明在春天里绽放出更美的光彩。”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代表们纷纷点头,眼里满是期待。阿米娜通过视频连线说:“明年,非洲区的稻子成熟了,我一定要邀请大家来做客,尝尝咱们一起种的米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