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城的晨光带着初春的微醺,洒在刚修整好的全球会议中心广场上。工人师傅们正忙着悬挂彩旗,红、蓝、绿三色的旗帜上分别印着“能源协作”“文化互鉴”“全球互助”的字样,在微风中舒展如展翅的蝶。广场两侧的梧桐树上,新抽的嫩芽裹着淡绿的绒毛,与挂在枝桠上的灯笼相映,透着几分热闹的暖意。
陈砚刚走到会议中心门口,就看见林晚秋带着几个志愿者搬着资料箱往里走。她穿着一身干练的浅灰色西装,头发利落地挽在脑后,脸上带着些许疲惫,眼底却亮得很。“陈城主,各代表团的住宿和资料都安排好了,”林晚秋擦了擦额角的汗,递给他一份行程表,“欧洲区的玛丽团长一早就到了,正在展区看壁炉的最终调试;美洲区的能源专家团队带着风力发电模型,说要在会议上做现场演示;非洲区的代表还在路上,预计中午能到,他们特意带了试种成功的耐寒粮种样本,想和大家分享种植经验。”
陈砚接过行程表,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安排,心里涌起一阵踏实。从决定在苏城召开全球能源协作会议到现在,不过短短一个月,从场地布置到人员对接,从技术演示到文化展示,每一项工作都离不开所有人的齐心协力。他拍了拍林晚秋的肩膀:“辛苦你了,等会议结束,给你放两天假,好好歇歇。”林晚秋笑着摇头:“现在哪顾得上歇,能参与这么重要的事,比歇着还开心呢。对了,爷爷的那本木工手记,我已经整理好了,打算在文化展区设个小展台,让大家看看老手艺里的智慧。”
正说着,广场上传来一阵欢快的笑声。陈砚抬头,看见阿凯领着一群穿着各异的人走过来,其中有裹着厚外套的西北区代表,有戴着宽檐帽的非洲区联络员,还有背着仪器箱的美洲区工程师。“陈哥!给你介绍下,这是南极风力发电站的总工程师戴维斯,”阿凯指着一个高鼻梁、蓝眼睛的男人,“他特意从南极赶过来,说要给咱们带来最新的发电数据。”
戴维斯握着陈砚的手,语气里满是激动:“陈城主,我早就听说苏城的太阳能发电站做得很好,这次来不仅要分享南极的经验,还想向你们请教防冻技术。”他打开随身的仪器箱,拿出一个小小的风力发电机模型,“这是我们改良后的机型,能在零下四十度的环境下正常运转,这次带来就是想和全球的专家一起优化,让它能适应更多极寒地区。”
陈砚接过模型,仔细看着叶片上的纹路——那是模仿企鹅翅膀设计的流线型,能最大限度减少风雪的阻力。他想起末世时,人类为了争夺资源互相猜忌,而现在,不同地区的人跨越山海聚在一起,分享技术、交流经验,只为让更多人用上清洁能源。这种转变,是无数人用希望和坚持换来的。“走,咱们去会议室详谈,”陈砚笑着说,“苏城的技术团队也在,正好一起讨论,说不定能碰撞出更多好想法。”
中午时分,非洲区的代表团终于抵达。阿米娜穿着一身鲜艳的民族服饰,手里抱着一个竹篮,一见到陈砚就快步跑过来:“陈叔叔!我带了我们种的耐寒玉米和向日葵种子,还有部落里的阿姨做的手工布包,想送给苏城的小朋友们。”她掀开竹篮,里面装满了饱满的种子,还有几个绣着太阳花的布包,色彩明艳得像非洲的阳光。
“快请进,”陈砚接过竹篮,心里暖暖的,“念念和小宇早就盼着你来了,他们准备了苏城的明信片,还有自己种的多肉,说要送给你做礼物。”阿米娜眼睛一亮,拉着陈砚的衣角:“真的吗?我还想跟小宇学画画,把非洲的草原和苏城的雪景画在一起,寄给全球的小朋友。”
下午,全球能源协作会议正式拉开帷幕。会议中心的礼堂里坐满了来自各地的代表,前方的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各地能源建设的画面:苏城的太阳能发电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南极的风力发电机在雪原上缓缓转动,非洲的农田里,耐寒粮种长出了嫩绿的秧苗……当画面定格在“全球能源协作网络”的示意图上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陈砚走上台,看着台下一张张充满期待的脸,清了清嗓子:“各位伙伴,三百二十七天前,我们在黑暗中失去了信号,只能靠着一点微光挣扎求生;而今天,我们聚在这里,看着太阳能照亮苏城,看着风能温暖南极,看着粮种在非洲的土地上发芽……这些变化,不是靠一个人、一个地区就能实现的,是靠全球每一个人的互助和坚持。这次会议,我们不仅要分享技术,更要搭建一个长久的协作平台,让清洁能源走进每一个角落,让文明的火种照亮更多人的前路。”
他的话音刚落,台下就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接下来,各地区的代表依次上台分享经验:美洲区的戴维斯详细介绍了南极风力发电站的建设过程,展示了改良后的机型如何抵御暴风雪;欧洲区的玛丽团长分享了中世纪壁炉与现代供暖技术结合的方案,还带来了壁炉燃烧时的实时温度数据;非洲区的代表则用视频展示了耐寒粮种的种植过程,说这些种子不仅能在干旱地区生长,还能为当地居民提供充足的粮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