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间隙,代表们纷纷来到文化展区参观。在林晚秋爷爷的木工手记展台前,许多人驻足停留。泛黄的纸页上,记录着各种木工技艺的细节,有家具的制作方法,有房屋的搭建技巧,还有一些改良工具的草图。“没想到民国时期的木工手艺这么精湛,”一位欧洲的建筑师感慨道,“这些技术放在现在,依然有借鉴意义。”林晚秋站在展台旁,耐心地给大家讲解手记里的故事,偶尔还会拿出爷爷留下的木工工具,演示如何使用。
傍晚时分,会议暂时告一段落。陈砚陪着代表们来到合作社的农田,看着盖着保温膜的冬小麦长势喜人,戴维斯忍不住蹲下来,掀开保温膜摸了摸土壤:“你们的土壤保湿技术做得很好,这种方法可以用到南极的温室大棚里,让科考人员也能吃到新鲜的蔬菜。”老周从旁边的温室里摘了几个番茄,递给大家:“这是咱们自己种的,尝尝鲜!等明年春天,这些技术咱们都可以分享给各地的伙伴,让大家都能种出好庄稼。”
阿米娜拿着番茄,咬了一口,酸甜的汁水在嘴里散开,她兴奋地说:“这个味道真好!我们那里的土壤比较贫瘠,如果能用上苏城的种植技术,肯定能种出更多好吃的蔬菜。”陈砚笑着说:“没问题,等会议结束,我们会派技术人员去非洲区,帮你们改良土壤、搭建温室,让大家都能吃饱、吃好。”
晚上,苏城的广场上举办了一场热闹的篝火晚会。代表们围着篝火,载歌载舞:非洲区的伙伴唱起了欢快的民族歌谣,美洲区的工程师弹起了吉他,欧洲区的代表跳起了传统的民间舞蹈,苏城的居民则拿出了自己做的点心和茶水,热情地招待远方的客人。
念念拉着阿米娜的手,在篝火旁跳着舞,小宇则拿着画板,借着篝火的光,认真地画着眼前的热闹景象。“阿米娜,”念念仰起头,眼里闪着光,“等春天来了,你一定要来苏城,我们一起去看农田里的向日葵,一起去文明博物馆看壁炉,好不好?”阿米娜用力点头:“好!我还要带部落里的小朋友来,让他们看看苏城的样子,听听大家的故事。”
陈砚站在一旁,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感慨。末世时的黑暗和绝望仿佛还在昨天,而现在,篝火的光芒照亮了每个人的笑脸,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人聚在一起,分享着食物和故事,传递着温暖和希望。这种跨越山海的情谊,是文明复苏最珍贵的礼物,也是人类继续前行的力量。
晚会快结束时,戴维斯拿着一个小小的风力发电机模型,走到篝火旁:“各位伙伴,我有一个提议。咱们可以在全球建立一个‘能源互助档案库’,把各地的能源技术、种植经验、文化传统都记录下来,让每个地区都能随时查阅、互相学习。就像这个模型一样,虽然小,却能汇聚起大家的智慧,照亮更多地方。”
他的提议得到了所有人的赞同。大家纷纷拿出手机,扫码加入了“全球能源互助档案库”的群组,有人上传了技术资料,有人分享了种植经验,有人还发来了当地的文化照片。看着群组里不断更新的内容,陈砚忽然想起了三百二十七天前,自己在铁皮棚里守着接收器的日子——那时的他,从未想过有一天,人类能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用智慧和互助,共同编织一个光明的未来。
夜深了,篝火渐渐熄灭,但广场上的热闹还未散去。代表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继续讨论着未来的计划:有人说要在亚洲区建更多的太阳能发电站,有人说要在非洲区推广耐寒粮种,有人说要在欧洲区举办文化交流节……这些看似平凡的计划,却承载着人类对文明复苏的期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陈砚走在回家的路上,看着远处通讯塔顶端闪烁的信号指示灯,心里忽然充满了力量。他知道,这次全球能源协作会议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等着他们,还有更多的技术需要突破,还有更多的伙伴需要帮助。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互相扶持,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
月光洒在苏城的街道上,照亮了脚下的路,也照亮了人类文明前行的方向。陈砚抬头望着星空,仿佛看到了无数道电波从苏城出发,穿越山海,传向全球的每个角落,将智慧和温暖,将希望和梦想,传递给每一个正在努力生活的人。而属于人类的下一段旅程,正带着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朝着充满阳光的未来,坚定地前行。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