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城的第一缕晨光掠过通讯塔顶端时,陈砚正站在新建成的城楼上,手里攥着一张泛旧的照片。照片里念念扎羊角辫的模样早已被时光模糊,可指尖触到照片边缘的磨损痕迹,依旧能想起断网那天,女儿在视频里笑着说“爸爸早点回家”的模样。如今,城楼下的街道上已飘起炊烟,卖豆浆的摊子冒着热气,背着书包的孩子追着“沙粒”的后代跑过石板路,一切都像一场漫长的梦,终于在晨光里有了真实的温度。
“陈叔!昆仑基站的视频会议快开始啦!”小宇背着崭新的书包跑过来,校服上的红领巾被风吹得扬起,“赵叔叔说,今天要宣布‘全球文明复苏计划’的最终方案,还要给咱们苏城授奖呢!”
陈砚笑着揉了揉他的头,跟着他往城主府走。沿途的景象让他忍不住放慢脚步——曾经的废墟早已被平整的青石板路取代,白墙红顶的房屋沿着街道整齐排列,窗台上摆着居民自己种的太阳花;学校的操场上,五星红旗在晨风里舒展,教室里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医疗点的玻璃门上贴着“免费体检”的通知,门口排着队的老人手里提着刚买的新鲜蔬菜,脸上满是笑意。
城主府的会议室里,林晚秋、阿凯、苏梅、老周早已等候在屏幕前。林慧正调试着视频设备,看到陈砚进来,笑着递过一杯温水:“刚收到广州据点的消息,念念说今天要在课堂上分享‘苏城的故事’,还特意让我把咱们种的向日葵种子带过去,分给广州的小朋友。”
陈砚接过水杯,心里暖暖的。自从苏城成为“全球重建样板城”,越来越多的据点开始互相交流——苏城的农田技术传到了非洲区,让干旱的土地长出了玉米;广州的水稻种子在美洲区落地生根,解决了当地的粮食短缺;欧洲区的医疗设备源源不断地运往各个据点,拯救了无数生命。那些曾经隔着电波的陌生人,如今都成了并肩前行的伙伴。
“会议开始了!”林晚秋的声音响起,屏幕上瞬间亮起密密麻麻的窗口,全球五十个重建据点的代表都出现在画面里。昆仑基站的负责人赵峰坐在主位上,脸上带着激动的神情:“各位同胞,今天是值得铭记的日子!经过三年的努力,全球‘文明复苏计划’已完成90%,我们不仅重建了城市,恢复了通讯,还研发出了对抗行尸病毒的疫苗,清理了80%的行尸聚集区!”
屏幕上响起热烈的掌声,陈砚看着画面里熟悉的面孔——广州据点的林慧抱着念念挥手,婺源据点的产妇抱着已经三岁的女儿微笑,湖州据点的李医生举着新研发的疫苗展示,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劫后余生的喜悦。
“而这一切的起点,是苏城。”赵峰的目光落在陈砚身上,“三年前,是苏城第一个响应昆仑基站的电波,是苏城第一个组织救援小队救助其他据点,是苏城第一个实现粮食自给自足,为全球重建树立了榜样!今天,我代表昆仑基站,正式授予苏城‘全球文明复苏先锋城’称号,并将‘全球通讯枢纽’的核心设备落户苏城!”
屏幕上再次响起掌声,苏城的代表们都激动地站起来,互相拥抱。阿凯擦了擦眼角的泪水,声音哽咽:“还记得当初在地下停车场,我们只有半袋发霉的饼干,现在……现在咱们竟然成了先锋城!”苏梅也笑着点头:“要是当初没收到昆仑基站的电波,没遇到陈哥,真不敢想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会议结束后,陈砚独自走到城楼上。远处的农田里,收割机正在收割金黄色的小麦,老周带着农场的人忙碌着,汗水顺着他的脸颊滑落,却笑得格外灿烂。苏梅正领着一群孩子在田埂上写生,孩子们拿着画笔,认真地描绘着眼前的丰收景象。
“在想什么?”林慧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个精致的木盒,“这是念念托我交给你的,她说这是给你的‘父亲节礼物’。”
陈砚接过木盒,打开一看,里面装着一枚用彩纸折的星星,还有一张女儿写的纸条:“爸爸,我在广州看到了好多向日葵,就像你说的,比苏城的还大。等我放假,就回苏城帮你种玉米,还要给‘沙粒’的宝宝喂小米。”
看着纸条上稚嫩的字迹,陈砚的眼泪忍不住掉下来。他想起三年前,在废土上挣扎的日日夜夜,想起第一次收到昆仑基站电波时的激动,想起为了抵御行尸群,所有人并肩作战的模样。那些曾经以为熬不过去的苦难,如今都成了生命里最珍贵的回忆。
“对了,还有个好消息。”林慧的声音带着笑意,“李医生研发的行尸病毒疫苗已经通过了全球测试,下个月就会在苏城率先接种。到时候,咱们再也不用担心行尸的威胁了。而且,清理队已经找到了最后一个行尸聚集区,预计下个月就能彻底清理完毕,人类再也不用生活在恐惧里了!”
陈砚点点头,心里充满了希望。他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未来,他们还要重建更多的城市,让失散的家人团聚;还要恢复工业生产,让生活变得更加便利;还要建立全球教育体系,让孩子们能在安全的环境里学习成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