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父皇,日后的帝王如何,也不是咱们能决定的。您悉心教导允炆那小子五六年,把他立为皇太孙,希望他能继承大统,造福百姓。可他呢?登基之后,大兴兵戈,屠戮藩王,听信方孝孺等奸臣腐儒的谗言,削藩手段残忍,丝毫不顾亲情。若不是他步步相逼,把儿臣逼到绝境,儿臣又何苦发动靖难之役,冒着天下之大不韪,与自己的侄子兵戎相见?”
朱元璋闻言,沉默不语。他知道,朱棣说的是实话。他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本是希望他能守住大明江山,可没想到,朱允炆登基后,竟会如此行事,最终引发了靖难之役。这是他的错,是他看走了眼,选错了继承人。他从一个乞丐,一步步登上皇帝的宝座,经历了无数风雨,早已不是输不起的人,只是想到大明江山因此动荡,心中难免愧疚。
就在父子二人沉默之际,正在处理奏章的吴伯宗突然抬起头,揉了揉发酸的脖子,目光不经意间扫过窗外的天空,突然惊呼一声:“陛下!太子殿下!天幕!天幕开始播放了!”
众人闻言,纷纷抬头望去,只见原本飘着雪花的天空,突然亮起一道白光,雪花瞬间消散,天幕缓缓显现。朱元璋与朱棣对视一眼,快步走到窗边,朝着天幕望去。殿内的文臣们也停下手中的工作,围到窗边,好奇地看着天幕——自从上次天幕播放完淮河之战与高资港之战后,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动静了,今日突然开播,想必是要披露金陵城破后的场景。
【天幕白光亮起,首先浮现出一段文字,文字内容为:“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采纳了《明史·杨荣传》《明通鉴》《明鉴纲目》中的记载,称朱棣从金川门进入金陵内城后,急不可耐地想要前往皇宫登基称帝。然而,就在半路,突然杀出一个名叫杨荣的文臣。杨荣不顾朱棣护卫的阻拦,冲破层层守卫,拦在大军之前,挡住了朱棣的马头,高声问道:‘燕王殿下,您今日入城,是应该先登基称帝,还是应该先去拜祭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
【旁白的声音响起,带着几分质疑:“这段记载在民间广为流传,甚至被许多人视为‘朱棣尊重礼法’的证据。但只要稍加分析,便会发现其中的漏洞——一个文臣,如何能突破朱棣大军的层层守卫,冲到朱棣的马头前?要知道,朱棣进入金陵时,身边簇拥着数千精锐护卫,这些护卫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警惕性极高,绝不会让一个陌生的文臣轻易靠近朱棣。这显然是文人的意淫,是为了塑造杨荣‘忠君爱国’‘敢于直谏’的形象,而刻意编造的故事。”】
【画面切换,展现朱棣进入金陵的场景。只见朱棣身着亲王冕服,骑在高头大马上,身边簇拥着朱能、邱福、朱高煦等将领,以及数千精锐护卫。护卫们手持长枪,腰佩刀剑,警惕地盯着周围的人群,防止有人突袭。大军沿着街道缓缓前进,街道两旁站满了百姓,有的百姓跪地迎接,有的则好奇地打量着这支胜利之师。】
【旁白继续说道:“根据《明实录》《奉天靖难记》等官方史料记载,朱棣从金川门进入金陵后,首先前往的是皇宫,而非孝陵。他进入皇宫后,发现朱允炆已纵火自焚(一说失踪),随后在群臣的拥戴下,登基称帝。所谓的‘杨荣拦马问祭孝陵’,在官方史料中并无记载,完全是后世文人根据野史编造而来。”】
【画面中,《明实录》的一段文字被放大,清晰可见:“燕王率军入金川门,至皇宫,宫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踪。群臣劝进,燕王遂即皇帝位,改元永乐。”旁白解释道:“这段记载明确指出,朱棣进入金陵后,直接前往皇宫,在得知朱允炆失踪后,在群臣的拥戴下登基称帝,全程并未提及杨荣拦马之事。而《明史·杨荣传》中,关于此事的记载,也是引自野史,并非出自官方档案,可信度极低。”】
【“更重要的是,”旁白的声音带着几分嘲讽,“杨荣在靖难之役期间,并非朱棣的亲信,而是建文朝廷的官员。朱棣进入金陵后,杨荣为了自保,主动投靠朱棣,才得以重用。若是他真的敢在朱棣进入金陵时,拦在马头前质问,以朱棣的性格,定会将他治罪,绝不会重用他。这显然与历史事实不符,进一步证明了‘杨荣拦马问祭孝陵’是编造的故事。”】
【画面切换,展现杨荣在永乐年间的场景。杨荣身着官服,站在朝堂上,与其他大臣商议国事,神色恭敬。旁白补充道:“杨荣之所以能在永乐年间成为重臣,并非因为他‘敢于直谏’,而是因为他精通政务,善于谋划,为朱棣稳定政权、治理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后世文人为了美化杨荣,刻意编造‘拦马问祭孝陵’的故事,实在是画蛇添足。”】
天幕播放结束后,文华殿内一片寂静。众人纷纷低头沉思,消化着天幕披露的信息——“杨荣拦马问祭孝陵”的故事,他们一开始刚听到时以为是正史,甚至有人将其视为太子殿下“君臣相得”的典范,如今却得知这又是文人编造的谎言,心中难免震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历史天幕: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历史天幕:永乐大帝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