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坐在椅子上,看着殿内群臣的反应,脸色阴沉。他最痛恨的,就是有人篡改历史,混淆黑白。他重重地拍了一下案几,语气严厉:“这些文人,真是胆大包天!竟敢编造谎言,篡改历史,误导百姓!从今往后,凡是官方修史,必须以《明实录》等官方档案为依据,严禁引用野史谣言,更不许民间文人私自修史,一经查证,满门抄斩。若是发现有人敢篡改历史,定斩不饶!”
朱棣连忙上前,安抚道:“父皇息怒。文人编造这些故事,或许并非有意为之,只是受到时代背景与个人立场的影响。而且民间修史,古已有之,以后世之事牵动现世之人,那些人肯定会称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最关键的是,朝廷如今还外患未平,实在不适合大兴牢狱,不然……”朱元璋自然明白朱棣所指的是何事,把他们逼急了,再多搞出几场民变,朝廷本就不富裕的税收更加雪上加霜,之前胡惟庸案已经杀了一大批人了,现在不能轻动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心中的怒火,点了点头:“你说得对。史书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绝不能被篡改。老四,这件事就交给你去办,务必加强对史官的管理,让他们严格按照官方史料修史,绝不能再出现类似的情况。”
“儿臣遵旨!”朱棣躬身领命,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好史书修撰的管理,不然自己的形象会变成什么样子,就看这帮子文人的心情了。
群臣散去后,文华殿内只剩下朱元璋与朱棣父子二人。炭火依旧燃烧着,殿内温暖如春,却弥漫着一股沉重的气氛。
朱元璋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目光看向朱棣,语气中带着几分疲惫:“老四,今日天幕披露的事情,让咱明白,历史并非咱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就算是官方史料,也未必完全真实,更不用说那些野史谣言了。咱们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若是日后被文人肆意篡改,编造谎言,岂不是白费心血?”
朱棣走到朱元璋身边,轻声道:“父皇,您不必过于担忧。只要咱们加强对史书修撰的管理,让史官严格按照事实记录,同时鼓励学者研究官方史料,批判野史谣言,就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历史的真实性。再说,天幕的出现,也为咱们还原历史真相提供了帮助。有天幕作为佐证,就算文人想要篡改历史,也不会有人相信。”
朱元璋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希望:“是啊!天幕真是个好东西,它能披露那些被掩盖的历史真相,让后人看清事实。若是天幕能一直存在,或许就能避免历史被篡改的情况。”
“父皇,”朱棣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说道,“儿臣知道,您一直对允炆的事情耿耿于怀,觉得是自己选错了继承人。但儿臣想说,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咱们再怎么后悔也无济于事。现在最重要的,是做好当下,为大明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咱们推行的让低品级文臣协助处理政务的制度,已经初见成效,既减轻了皇帝的负担,又能保证权力不旁落。只要咱们继续完善这个制度,再选一个贤明的继承人,大明的江山定能长治久安。”
朱元璋看着朱棣,眼中满是欣慰。他知道,朱棣说得对,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法挽回,现在最重要的是展望未来。朱棣的能力与眼光,远超朱允炆,把大明江山交给朱棣,他放心。
“老四,”朱元璋握住朱棣的手,语气诚恳,“大明的未来,就交给你了。你一定要好好治理国家,善待百姓,重用贤才,不要重蹈允炆的覆辙。若是遇到什么困难,尽管跟咱说,咱就算是死了,也会在九泉之下保佑你。”
朱棣心中一暖,眼眶微微泛红,躬身道:“父皇,儿臣定不负您的期望!定会好好治理大明,让百姓安居乐业,让大明的江山永固!”
朱元璋满意地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殿外的雪景,轻声道:“雪下得真好啊!瑞雪兆丰年,希望明年,大明能有一个好收成,百姓们能过上好日子。”
喜欢历史天幕: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历史天幕:永乐大帝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