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应天府的朝霞刚染红天际,奉天殿外的广场已挤满了文武百官,南京城内百姓各司其职但眼睛都瞄向紫禁城方向。昨日天幕披露齐眉山谣言与灵璧筑垒的局势后,众人对今日续播的“宿州-灵璧大会战”中段愈发期待——尤其是何福这位日后的洪武名将,以及朱棣如何应对中央军的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成了全城热议的焦点。
东宫文华殿内,朱棣已穿戴好太子冠服,正对着铜镜整理衣摆。徐妙云端着水盆走进来,帮他擦拭额头的薄汗,轻声道:“夫君今日是首次议政,多听多问多看,不要随意发表政见,更不能忤逆父皇,天家之间父子君臣要分得清场合”
朱棣握住她的手,点头道:“孤明白。我和大哥不同,就算如今父皇看中,于他而言,孤先是太子,再是儿子。而且天幕上所示,孤比大哥更难掌控,也更加容易引起父皇忌惮。”
两人正说着,内侍前来通报:“殿下,陛下已在奉天殿等候,请殿下即刻前往议事。”朱棣整理好冠带,与徐妙云道别后,快步朝着奉天殿走去。
此时的奉天殿内,朱元璋已坐在龙椅上,面前的御案摆着今日待议的奏章,目光却不时投向天幕方向。徐达、傅友德、蓝玉等武将站在左侧,低声讨论着昨日的战局;李善长、宋濂等文臣站在右侧,手中捧着奏疏,神色肃穆。
随着朱棣步入大殿,朱元璋抬手道:“老四来了?快坐下。天幕开播在即,今日重点听灵璧战事的分析,别看你小子日后未尝一败,现如今啊,统兵作战你还是个雏儿,多看多学,以己为师你这可是二十一史上头一回啊。”
朱棣躬身行礼后,在太子席位坐下。刚坐稳,殿外突然传来一阵惊呼,众人抬头望去,天幕已亮起白光,灵璧战场的局势与将领风采,缓缓在众人眼前展开。
【天幕白光亮起,首先浮现的是灵璧周边的军事地图。地图上,中央军用黄色箭头标示,燕军用红色箭头标示,两条路线在灵璧东北方向交织,形成对峙态势。地图旁用黑色字体标注:“中央军兵力约三十万,燕军兵力约七万,中央军在规模上仍占优势,但粮草仅能支撑三日,且补给线被燕军切断。”】
【旁白沉稳的声音响起:“宿州合兵后,中央军虽在兵力规模上远超燕军,却面临着三大困境:一是粮草耗尽,士兵每日仅能以野菜果腹;二是补给线被燕军截断,宿迁方向的漕粮与徐州方向的存粮均无法送达;三是士兵疲惫不堪,连续行军与作战已耗去大半体力。即便如此,中央军仍在何福的指挥下,顺利抵达灵璧——这份坚韧,在古代军队中极为罕见。”】
【画面切换,展现中央军行军的场景:士兵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却依旧保持着整齐的队列;有的士兵体力不支,靠在战友的肩膀上前行;有的士兵手中拿着野菜,一边走一边咀嚼;骑兵们牵着战马,战马也因饥饿而步伐踉跄。何福骑马走在队伍中间,不时停下来鼓励士兵:“将士们,再坚持几日,抵达灵璧后,咱们便能收到补给!到时候就能饱餐一顿”】
【旁白继续说道:“何福,是洪武中后期最受朱元璋信赖的武勋统帅之一,曾率军击败蒙古军队与麓川王朝,战功赫赫。此人脾气略显古怪,不善交际,且在永乐朝因获罪丢官弃爵,导致其在靖难之战中的表现与作用被严重低估——实际上,他的治军能力与战略眼光,远超盛庸、平安等人。”】
画面中何福身着铠甲,面容刚毅,眼神锐利,透着一股久经沙场的威严。画像旁用文字介绍其过往战绩:
【“洪武二十一年,何福率军北征蒙古,在捕鱼儿海附近击溃蒙古骑兵,俘虏数千人;洪武二十八年,率军南征麓川,攻克麓川王朝重镇,差点攻入其都城允兰——此事极为遗憾,若当时朝廷能增派兵力,明朝或将提前数十年平定麓川,避免后续的麓川之役。”】
【“而这次宿州西进灵璧的军事行动,”】旁白的声音带着几分赞叹,【“更是将何福的治军本事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粮草断绝、士兵疲惫的情况下,他不仅能维持军队的纪律性,还能根据地形部署战术,每行军十里便下令士兵挖掘壕沟,构筑临时防御工事,防止燕军骑兵突袭——这份谨慎与细致,是盛庸、平安等人远不能及的。”】
【士兵们在行军途中,一旦发现燕军哨骑,便立刻停下脚步,手持头盔挖掘半身壕沟;火铳兵与射手跳入壕沟,做好射击准备;披甲长枪兵在壕沟后方列阵,形成第一道防线;骑兵则分列两侧,警惕地盯着燕军可能出现的方向。这样的部署,能让中央军在遭遇燕军突袭时,迅速转入防御状态,避免在运动战中被燕军骑兵击溃大阵——何福深知中央军的弱点,用防御弥补了机动性的不足。”】
看到天幕对何福的详细介绍,奉天殿内的文武百官纷纷露出惊叹之色。蓝玉感慨道:“没想到何福日后居然有如此显赫的成就!北征蒙古、南征麓川,这般战功,足以与咱当年相比。可惜啊,在太子殿下的永乐朝获罪丢官,连靖难之战的功劳都被人冒领,实在太不公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历史天幕: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历史天幕:永乐大帝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