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征善战,不代表能独当一面。”徐达放下茶杯,语气带着几分感慨,“你还记得当年我跟你爹(指徐达自己)、常遇春叔叔他们跟着陛下打天下的时候吗?陛下只要定下战略,我们就能带着军队打好每一场仗。可现在的燕军将领,跟我们当年比,差太远了。”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就说张玉吧,他是燕军里最有谋略的将领,可他的水平,比起我、常遇春、傅友德他们,还是差了一截。东昌之战就是例子,他因为误判形势,不仅自己阵亡,还让燕军陷入了险境。其他的将领,像朱能,勇猛有余,谋略不足;朱高煦,性子太急,容易冲动;张辅,虽然有潜力,可还太年轻,缺乏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
徐妙云沉默了,她想起天幕上播放的东昌之战,张玉阵亡后,燕军群龙无首,若不是朱棣亲自率军殿后,恐怕燕军早就全军覆没了。
“再说靖难之役的难度,比陛下当年开国还要大。”徐达的语气更显沉重,“陛下当年面对的陈友谅、张士诚,都是地方割据势力,他们各自为政,无法集中全部兵力对付陛下;元廷更是内忧外患,早已不堪一击。可燕王不一样,他面对的是整个大明王朝,兵力、粮草、资源都处于绝对劣势。”
他看着徐妙云,眼神中满是担忧:“建文帝是正统,他就算打了败仗,也能凭借朝廷的威望,重新征集兵力、粮草,卷土重来。可燕王不一样,他只要失败一次,就是万劫不复——不仅他自己会被处死,所有跟随他的人,都会受到牵连。所以他不敢有丝毫懈怠,只能亲自上阵,事必躬亲,因为他输不起啊。”
徐妙云听到这里,心里对朱棣的敬佩又多了几分。她原本以为,朱棣每次亲自冲锋,是因为他勇猛好战,现在才明白,那是他无奈之下的选择。她抬起头,看着徐达,语气坚定:“爹,我相信夫君一定能赢。就算他手上能独当一面的将领少,就算靖难之役的难度再大,他也一定能赢。”
徐达看着徐妙云坚定的眼神,忍不住笑了:“女大不中留啊。这还没成为太子妃呢,就这么向着老四那小子。说实在的,老四确实不差,可你爹我也宝刀未老,要是我年轻个十岁,说不定还能跟他比划比划。”
徐妙云喝了口茶,缓缓道:“不是向着他,是相信他。且不说天幕之前就已经播放了他日后会登基称帝,建立永乐盛世,就算没有天幕,我也相信他能赢得靖难之役。从十五岁嫁给夫君,到现在已经七年了,这七年里,他从未让我失望过。无论是治理北平,还是率军打仗,他都做得很好。”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爹,其实您也相信夫君不会败的,对吗?您要是不相信他,就不会一直支持他,也不会把我嫁给她了。”
徐达看着徐妙云,脸上露出了笑容,却没有说话。他端起茶杯,又喝了一口,心里却默认了徐妙云的话。他确实相信朱棣,从朱棣年轻时镇守北平,多次击败蒙古骑兵,到后来靖难之役中以少胜多,屡败中央军,他都看在眼里。朱棣的军事才能、谋略、意志力,都远超同龄人,甚至比当年的自己还要出色。
徐妙云看着徐达的反应,知道自己猜对了,脸上露出了笑容:“爹,您就承认吧。您其实比谁都相信夫君。”徐妙云看向徐达,眼神中带着几分狡黠:“而且爹,其实您也相信夫君不会败的,对吗?您虽然嘴上不说,但每次天幕播放燕军获胜的画面时,您脸上的笑容,是藏不住的。”
徐达愣了一下,随即哈哈大笑起来:“你这丫头,观察倒挺仔细。没错,爹确实相信老四不会败。他身上有咱当年打天下的那股韧劲,越是艰难,越能爆发出潜力。”
他收起笑容,语气变得严肃起来:“不过,爹刚开始看到天幕时,心里也有个疑问——为什么朱允炆不采取围困的办法,而是一次次派兵讨伐老四?要知道,围困虽然耗时久,但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兵力损失,还能拖垮燕军的粮草。”
徐妙云想了想,回答道:“因为朱允炆不愿意,也不能用围困的办法。他一心想要的,就是夫君的命。而且,爹您熟读经史,应该清楚,在夫君之前,有哪个朝代的边镇藩王造反成功过?一个都没有。尤其是在朝廷最强盛的时期,藩王造反,几乎等同于自寻死路。”
她继续说道:“朱允炆觉得,以朝廷的兵力,讨伐一个藩王,应该是手到擒来的事。比起长期围困需要消耗的大量兵力、物资和钱财,讨伐反而更划算些。可他没想到,夫君那么能打,一次次击败朝廷的军队,打到后面,就算他想围困,也没办法了——朝廷的兵力损失太大,已经不足以形成有效的围困;而且,就算朝廷想坚守不战,也没用。”
徐达点了点头,赞同道:“你说得对。一个朝廷正统的皇帝和他的军队,面对一个‘反贼’居然畏战不出,传出去会被天下人笑话,朱允炆的威信也会大打折扣。而且,朝廷数十万大军的运输粮道,就只有南北那两条运粮通道,一旦粮道被燕军切断,守军就会不战自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历史天幕: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历史天幕:永乐大帝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