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徐妙云接过话头,语气坚定,“处处设防,等于处处不设防。朱允炆把兵力一线铺开,驻守在大大小小的城池里,看似防守严密,实则分散了兵力,很容易被夫君当成钉子一个个拔掉。任何一个读过兵书的人,都不会犯这样的错误。”(老蒋:娘希匹,我感觉你在内涵我,但我找不到证据)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而且,让一个‘反贼’在自己的国土上肆意妄为、来去自如,这对朝廷的威信是极大的打击。百姓会觉得朝廷无能,士兵会觉得跟着朝廷没有希望。所以,权衡利弊之后,讨伐成了朱允炆唯一可行的办法,而这,正好中了夫君的心思。”
徐达看着女儿条理清晰的分析,眼中满是欣慰:“妙云,你长大了,不仅懂兵法,还懂人心。有你在老四身边帮衬,爹很放心了。”
徐达放下茶杯,笑着摇了摇头:“你这丫头,跟你娘一样,鬼灵精怪的。好了,不说这些了。老四现在总领东宫事务,接下来肯定会很忙,你要多帮帮他,照顾好他的饮食起居,让他没有后顾之忧。”
徐妙云点了点头:“爹,您放心,我会的。我会一直陪着夫君,支持他,直到他赢得靖难之役,登基称帝,让大明迎来盛世。”
徐达看着徐妙云,心里满是欣慰。他知道,徐妙云不仅是朱棣的妻子,更是他的贤内助。有徐妙云在朱棣身边,他也能放心不少。
书房内的烛火依旧摇曳,映着父女俩的身影,气氛温馨而和谐。徐达知道,朱棣的未来,充满了挑战,但也充满了希望。只要朱棣能保持现在的状态,只要有徐妙云的支持,只要有他们这些老臣的辅佐,朱棣一定能赢得靖难之役,成为大明的新一代君主,开创一个属于他的盛世。
当晚,关于朱棣为何亲自上阵的讨论,也在应天府的各个官员府邸中悄然进行。
李文忠在府中,与傅友德、冯胜等人聚会。提到朱棣每次亲自冲锋,蓝玉忍不住叹了口气:“殿下也是不容易啊。咱们当年跟着陛下打天下,有陛下制定战略,有天德兄、姐夫、李将军、邓老国公他们指挥作战,咱们只要冲锋陷阵就行。可殿下不一样,他手上能独当一面的将领太少了,只能自己亲自上阵,事必躬亲。”
傅友德点了点头,语气沉重:“是啊。靖难之役的难度,比咱们当年开国还要大。老四面对的是整个大明王朝,兵力、资源都处于绝对劣势,他输不起啊。每一次打仗,他都要亲自制定战术、侦查敌情、率军冲锋,稍有不慎,就是万劫不复。”
冯胜也感慨道:“老四的意志力,确实远超常人。白沟河、夹河、藁城……每一场仗都打得那么艰难,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换成别人,早就撑不住了。”
文臣们则更多的是认可朱棣的能力与天命。李善长在府中,与宋濂、陈迪等人交谈时,忍不住说道:“燕王每次亲自上阵,看似鲁莽,实则是无奈之举。可也正是这份无奈,更能体现他的能力与担当。天幕上已经播放了他日后会登基称帝,承继大统,这说明他的胜利,是天命所归啊。”
宋濂点了点头,语气赞同:“是啊。燕王自幼英武果敢,神似陛下,这一点老夫教导殿下时就看出来了,殿下剑眉星目,英姿勃发,有帝王之相,老夫从不会看走眼。”
陈迪也感慨道:“以前我还担心燕王会像陛下一样嗜杀,可现在看来,殿下有勇有谋,宽容仁厚。为图殿下之志,在下愿效犬马之劳,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不可大意,咱们这位陛下,骨子里的狠辣果决,那是历朝历代的君王都未曾有过的。燕王…不…太子殿下是陛下所有儿子中最像陛下的,而且某些方面甚至青出于蓝胜于蓝,如果我们认定殿下继位我等便可高枕无忧,那我们离死无葬身之地也不远了。告诉底下的人,让他们放机灵点,胡惟庸的前车之鉴还历历在目啊!”李善长不愧是辅助朱元璋开国的老狐狸,或许当他们知道朱棣的手段时,或许就不会这么高兴了。
应天府的夜色渐渐深了,官员们的讨论也渐渐平息。但所有人都知道,朱棣的靖难之路,虽然艰难,却充满了希望。他的胜利,不仅是他个人的胜利,更是大明的幸运。只要他能继续保持现在的状态,早日结束靖难之役,大明就一定能迎来一个新的盛世。
而燕王府内,朱棣还在书房内批阅公文。徐妙云端着一碗热汤走了进来,轻声道:“夫君,夜深了,喝碗汤再忙吧。”
朱棣放下手中的笔,接过汤碗,喝了一口,看着徐妙云,语气温柔:“辛苦你了。这么晚了,还没休息。”
“我不辛苦。”徐妙云笑了笑,“只要能陪着你,支持你,我就很满足了。夫君,我相信你一定能赢,一定能成为大明的好皇帝。”
朱棣看着徐妙云坚定的眼神,心里充满了力量。他点了点头,语气坚定:“放心吧,我不会让你失望的。我一定会赢得靖难之役,登基称帝,让你成为皇后,让大明的百姓过上好日子。”
书房内的烛火,映着两人的身影,温馨而坚定。朱棣知道,有徐妙云的支持,有徐达等老臣的辅佐,有燕军将士的追随,他一定能克服所有困难,赢得靖难之役,开创一个属于他的时代。
喜欢历史天幕: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历史天幕:永乐大帝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