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极殿的退朝钟声余音未散,陆仁便深知,“详拟条陈”四字背后,是比朝堂激辩更为艰巨的挑战。
他不仅要拿出一份无懈可击的技术蓝图,更要在这张蓝图上,巧妙地平衡各方势力,为这座梦想之城打下坚实的人心与利益地基。
翌日,陆仁便以工部尚书兼格物院掌院的身份,联合了工部左侍郎、户部一位精于算学的郎中、顺天府一位熟悉京畿地理的通判,以及西山格物院在建筑、水利、算学领域的顶尖学员和匠师,正式成立了“新城规划专班”。
专班驻地就设在西山格物院一处僻静院落,对外宣称进行“重大工程技术研讨”,实则夜以继日地为新城计划殚精竭虑。
灯火通明的房间内,巨大的京城周边沙盘和铺满桌案的设计图成了他们的战场。
技术深化是根基。 陆仁将他超越时代的理念与当下的技术能力紧密结合:
标准化与预制件: 他提出“建筑构件标准化”的概念。“门窗、楼梯、楼板,乃至部分墙体,皆可在工坊内预先以水泥、钢筋批量制作,运至工地如同搭积木般组装,可大幅缩短工期,保证质量统一!”一位格物院老匠师初闻此论,惊为天人,随即带领团队投入到标准构件模具的设计中。
施工机械革新: 针对五层楼房的建材吊装难题,机械所的学员们在陆仁的启发下,改进了大型滑轮组,并开始设计一种以人力或小型改良蒸汽机驱动的、带有木质动臂和铁制挂钩的“起重吊杆”图纸。虽然简陋,却已是迈向机械施工的关键一步。
材料性能突破: 冶金所和材料所的压力巨大。新城建设需要更优质的水泥和钢材。经过反复试验,他们通过调整石灰石与粘土配比、提高煅烧温度,得到了早期版本的“高标号水泥”,凝结后硬度显着提升。同时,对熟铁筋的轧制工艺进行改良,使其韧性和强度更适用于楼房承重。
精准测量与核算: 算学学员们运用三角测量法等新知识,带着改良后的罗盘、尺规和水平仪,对预定区域进行了数次精确勘测,绘制出等高线地图。户部的郎中和商会的老账房们则一起,根据勘测数据、材料单价、人工成本(包含了培训流民的成本),开始构建极其复杂的财务模型,力求预算精确到每一两银子。
试点策略是关键。 陆仁深知一口吃不成胖子,他果断提出了“由点及面”的策略。“我们不求一步到位。
首期,只规划建设一个‘示范小区’,包括三至五栋五层住宅,一段一里长的‘样板大道’,以及配套的地下排水管网。同时,建设几套不同规格的‘示范庭院’,展示古今融合的建筑风格。以此作为展示窗口,让所有质疑者亲眼看到成果,感受其便利与坚固。”
就在专班埋头苦干之时,京城各方势力已然闻风而动。新城的巨大利益蛋糕,无人愿意被排除在外。
保守派的御史们并未闲着,暗中搜集材料,酝酿着在陆仁提交条陈时发动更猛烈的攻势,核心论点便是“擅改祖制,靡费国帑,勾结商贾,其心可疑”。
然而,更复杂的是那些并非全然反对,而是试图分一杯羹的势力。
几位与皇室关系密切的勋贵,派了府中得力的清客门人,辗转找到英国公张懋或直接拜访陆仁,言语间或暗示京城砖石木料供应他们颇有门路,或询问这“建筑公司”是否还需“得力之人”入股襄助。
他们的诉求直白而强烈:如此巨大的工程,岂能由工部和那格物商会独揽?
甚至一些徽州、山西的商帮代表,也通过各种渠道递来名帖,表达了对参与新城商铺建设、或是未来商业区经营的浓厚兴趣,同时也隐晦地担忧格物商会形成垄断。
面对这些暗流,陆仁展现出了与其工科专家身份不符的政治敏锐度。他深知,完全拒绝这些地头蛇,计划将举步维艰。
分化与拉拢成为必要手段。 他与谢迁进行了一次深谈。谢迁经历江南风波,深知改革之艰,虽对与商贾合作仍有保留,但更明白此事若成对国家的益处,且与陆仁已是事实上的政治同盟。他为其分析了朝中各方势力的真正诉求和可争取的对象。
陆仁据此调整了策略。他授意专班在制定“大明第一建筑公司”章程时,明确了核心工程(如主干道、主要排水系统、示范小区主体结构)必须由公司直属队伍承建,以保证质量和规划统一。
但同时,也预留出了一部分“次级标的”,如普通民居的内部装修、部分围墙修筑、区域内绿化、以及非核心地段的商铺建设等。
“这些次级工程,可以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陆仁对专班的核心成员解释道,“允许符合资质的民间工匠队伍乃至有实力的商号参与竞标。所需的标准砖石、木材,也可向多家合格的供应商采购,而非独家。”
这一方面引入了竞争,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也是将部分利益让渡出去,化潜在的阻力为助力,将这些勋贵、皇亲和大商人的利益与新城绑定。他甚至考虑,在未来新城商业区的地皮发售时,可以优先考虑这些早期的“合作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工科大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