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后,当陆仁再次站在皇极殿上时,他带来的不再仅仅是几张构想图,而是厚厚数卷、装帧精美的《新城一期示范工程规划条陈》,以及一个按比例缩小的、栩栩如生的沙盘模型。
沙盘上,棋盘状的道路网络、功能清晰的分区、小巧而结构清晰的五层楼房模型、以及用不同颜色标识出的地下管网系统,瞬间吸引了所有官员的目光。连最初激烈的反对者,也忍不住凑近观看。
陆仁的陈述条理清晰,数据详实。他首先展示了京城市政问题的详细调查报告,用事实说明了改革的紧迫性。然后,他重点阐述了试点策略:“首期工程,仅聚焦于三百户规模的示范小区与一里样板路,预算精确核算为白银四十五万两。由户部、内帑、格物商会各出资十五万两,风险可控。”
他逐一回应质疑:
针对“劳民伤财”: 他展示了采用标准化预制件和简易机械后,预估的工期缩短和长期维护成本的降低数据,并强调此举将吸纳流民,培训工匠,实为“以工代赈,培育新业”。
针对“官商勾结”: 他详细解读了“大明第一建筑公司”的章程,强调了工部的主导权、独立的审计监察机制(提议由都察院派驻御史),以及公开招标的环节,承诺“阳光运作,账目公开”。
针对“违背祖制”: 他避开了直接争论,而是强调新城是“解决现实民生困境之补充”,而非取代旧城,并展示了融合传统建筑美学的庭院设计,表示“新城之魂,仍是华夏风骨”。
支持派的官员纷纷附议,认为此规划思虑周详,值得一试。先前一些中间派官员,在看到如此具体的方案和风险控制措施后,态度也发生了动摇。
这时,太子朱厚照再次出列,他指着沙盘上那些小楼房,语气带着年轻人特有的兴奋:“父皇,儿臣觉得这楼房比旧城大杂院亮堂多了!还有这下水道,以后下雨就不怕脏了!用水泥盖房子,又快又结实,这正是格物之用的体现!而且……而且内帑出了钱,将来还能赚回来,儿臣觉得划算!”
他虽然不懂复杂的经济账,但这番充满画面感且站在“格物”和“收益”角度的发言,反而比许多长篇大论更能打动人心。
反对派御史还想再辩,但气势已不如前。他们发现,陆仁不仅画了一张大饼,更连怎么种麦子、怎么磨面、怎么烤制都规划得一清二楚,难以找到新的攻击点。
弘治帝端坐龙椅,将殿下百态尽收眼底。他看到了陆仁团队的准备充分,看到了支持者的理由,也看到了反对者后续的无力。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太子对此事的积极态度,以及内帑增收的清晰前景。那份详尽的规划,尤其是有限的试点和严密的监管方案,最终打消了他最大的顾虑。
“众卿之意,朕已明了。”弘治帝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京城积弊,确需革故鼎新。陆卿所呈条陈,思虑缜密,尤以试点先行,风险可控。朕心甚慰。”
他目光扫过全场,最终定格在陆仁身上:“准卿所奏!着即成立‘大明第一建筑公司’,依章程办理。划拨西山与京城之间官地五千亩,用于新城一期示范工程建设。工期定为一年,所需资金由户部、内帑、西山格物商会按议定份额拨付。工部总揽,陆仁负总责,一应事宜,务必秉承公心,精益求精,按期呈报工程进展。一年后,朕要亲眼查验成效,再议后续!”
“臣,领旨!定不负陛下重托!”陆仁深深一揖,心中一块大石落地。
圣旨下达,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般传开。
西山脚下那片原本寂静的土地,很快被插上了标志性的界桩。
来自格物院的技术人员和第一批招募的、正在接受培训的工人开始进驻,搭建临时工棚,平整土地。
陆仁站在即将发生巨变的土地上,迎着初春的风,心中充满了豪情与紧迫感。
他知道,赢得朝堂的许可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验——将纸面上的宏图变为现实,才刚刚开始。
脚下这片土地,即将成为验证他工科兴国理念的最大试验场。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工科大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