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五年的初秋,北京城的寒意渐浓,然而一股由内而生的活力,却驱散了季节带来的萧瑟。
距离那场震撼朝野的“嘉禾盛宴”已过去数月,由陆仁亲手擘画的两大基石——金融与农业,已如破土新苗,开始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棋盘街上,那座五层高、玻璃窗明净的“大明皇家银行”总部,已然成为京城最繁忙、也最令人心安的去处之一。门前那铸铁的“元宝缠枝”标识柱下,车马人流终日不息。商贾、百姓、甚至各府邸的管事,手持或朴素或精美的存单,神色从容地进出其间。
柜台后,身着统一深蓝制行的职员们拨算盘、录账册、验银票,动作麻利,言语客气。
一种名为“信誉”的无形资产,正随着每一次顺畅的兑付、每一笔微小利息的按时支付,悄然沉淀在人心之中。“大明中央银票”这轻飘飘的纸券,其坚挺程度,在民间已隐隐超越了沉甸甸的杂色私银。
这一日,银行后院专属于高层办公的静室内,炭火烧得正暖。陆仁翻阅着沈默呈上的首季度财报,唇角难以抑制地微微上扬。因其亦是银行的创办人,特设了个“总顾问”的称号。
“大人,”沈默虽面容略显清减,但眼神中充满了干事创业的锐气与满足,“首季核算已毕。扣除各项运营开销、备付金计提及存户利钱,净利……三十万七千两有奇。尤其汇兑业务,增长极快,商队多愿付些许手续费,以避转运之险。”
陆仁放下报表,欣然道:“好!此乃开门红。证明此路可行,非是空中楼阁。”他深知,这盈利的意义远大于数字本身,它标志着这套金融体系具备了自我造血的能力,不再是完全依赖朝廷输血的试点工程。
“属下已按计划,着手筹备南京、苏州分号事宜。”沈默继续汇报,“两地皆为商贸汇聚、银钱往来之重镇,分号一开,必能更快汇通南北,盘活天下商脉。”
“此事你全权负责,人员选派、规章制定,务求与总号一致,信誉乃根本,不容有失。”陆仁叮嘱道,随即话锋一转,“我更关心,‘农贷’之事,推行如何?”
提及此,沈默脸上光彩更盛:“回大人,首批低息农贷已于北直隶、山东、河南等畿辅要地发放,总额三十万两。主要贷予那些愿意试种新作物的农户、或是拥有田亩却缺乏资金的自耕农,用于购买薯种、玉米种,添置农具,或修缮水利。各地反应……颇为热烈。许多农户听闻是皇家银行放贷,利息又远低于民间印子钱,皆称颂陛下圣明,朝廷仁政。”
陆仁走到窗前,望着窗外院落中一棵叶子已落尽的梧桐,仿佛能看到遥远的田野间,那些拿到贷款的农民,正满怀希望地将来自美洲的神奇种子播撒下去。“金融之活水,能灌溉实业之田,方显其真正价值。此乃良性循环之始。”
与此同时,一场波及范围更广的“绿色革命”,也在帝国悄然蔓延。
基于西山和皇庄试种的巨大成功,以及南方气候更适宜、可一年多熟以快速扩繁种子的考量,朝廷正式下旨,将红薯、玉米、土豆等高产作物,优先在江南、湖广、四川等温暖地区进行官方推广。
通政司的驿马携带着盖有户部大印的公文与新作物种植图说,奔赴各地府县。
地方官员虽心态各异,有的积极筹办,有的观望敷衍,但皇帝亲见产量的震撼余威犹在,加之“农贷”的资金支持,使得推广工作终究是磕磕绊绊地启动了。
无数的薯藤、玉米种子、土豆块茎,被小心地装船、上车,沿着大运河、长江水系以及新修的官道,如同生命的信使,流向南方的万顷良田。一场关乎帝国未来人口与国力的深刻变革,就此埋下了坚实的种子。
……
暮色四合,陆府内却温暖如春,欢声笑语不断。
今日并非什么特殊节庆,只是陆仁难得闲暇,邀了沈默、赵德柱这两位既是得力臂助又是连襟亲戚的挚友过府一聚。更重要的是,他心心念念的“宝贝”——那些在西山暖房里精心培育出的辣椒,终于收获了足够一饱口福的量。
正厅旁特意辟出的小花厅里,一张特制的圆桌中央,摆放着一个造型奇特的黄铜锅具,锅下炭火正旺,锅内红油翻滚,咕嘟咕嘟地冒着泡,浓郁辛香的蒸汽弥漫在整个房间,带着一股令人鼻腔发痒、却又食欲大开的独特气息。
这便是陆仁凭着记忆,指导府中巧匠打造的“火锅”。桌旁,围坐着陆义、张氏、谢琦、陆芷(丫丫)、沈默与其妻陆薇(大丫)、赵德柱与其妻沈静。
“仁哥儿,你这又弄的什么新奇玩意儿?这味儿……可真冲!”赵德柱抽着鼻子,又是好奇又是警惕地看着那翻滚的红汤。
陆仁哈哈一笑,亲自用长筷夹起一片切得薄如蝉翼的羊肉,在红汤中涮了数下,待肉片变色蜷曲,便蘸了些按他指点调制的香油蒜泥碟,放入口中。刹那间,麻辣鲜香在味蕾上轰然炸开,熟悉的滋味让他几乎热泪盈眶。“此物名为‘麻辣火锅’,这锅底之魂,便是用我格物院新出的‘辣椒’所制。诸位都尝尝,保准让你们终身难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工科大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