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五年的夏日,晨曦微露,北京城还笼罩在一层薄薄的朝雾之中。
然而,皇极殿内,早已是文武百官肃立,准备开始新一日的朝会。
与往日略带沉闷的气氛不同,今日站在百官前列的陆仁,眉宇间虽带着一丝疲惫,却难掩眼底深处跳跃的兴奋光芒。
“陛下,”待常规政务奏对完毕,陆仁手持玉笏,稳步出列,声音清朗,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臣有本奏,事关社稷根基,黎民福祉!”
龙椅上的弘治帝朱佑樘微微前倾身体,他对陆仁这种开场白已然熟悉,心知必有要事:“陆爱卿,何事奏来?”
“启奏陛下,”陆仁声音提高,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昨日酉时,西山格物院农学所及京郊皇庄试种之海外新作物——玉米、红薯、土豆等,经数月精心培育,已确认——丰收在望,产量惊人!”
“哗——”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哗然!虽然此前徐经带回种子时已有耳闻,但真正听到“丰收在望,产量惊人”这八个字从陆仁口中说出,其冲击力依然巨大。粮食,永远是帝国最敏感的神经。
“陆卿,此言当真?”弘治帝的声音也带上了一丝急促,身体不自觉地更加前倾。太子朱厚照站在御阶之侧,更是瞪大了眼睛,满脸的好奇与期待。
“臣,万万不敢妄言!”陆仁斩钉截铁,“所有作物皆已成熟,正待采收。
为取信于朝野,臣恳请陛下,及六部同僚,移驾西山,亲临田间,现场见证采收,以亩计产,以实数为凭!”
这个提议大胆而直接。弘治帝几乎没有任何犹豫,霍然起身:“准奏!退朝!诸位爱卿,随朕同往西山!”皇帝金口一开,整个朝廷的核心决策层,便在一种混合着怀疑、好奇与巨大期待的氛围中,浩浩荡荡地离开了紫禁城,向着西山方向而去。
西山格物院农学试验田区域,早已被精心布置过。
一片平坦开阔的田地,被清晰地划分成几个区块。左边是一片高大挺拔、顶着紫红色或金黄色“缨子”的植株,那是玉米;中间是藤蔓匍匐、叶片茂盛的土地,下面藏着红薯;右边则是植株相对低矮、开着白色或紫色小花的区域,那是土豆。另一小片区域,还栽种着挂满红彤彤果实的辣椒和番茄。
以弘治帝为首,太子、内阁阁老、六部尚书侍郎、都察院御史等数十名朝廷重臣,在陆仁及农学院负责人的引导下,来到了田边。秋高气爽,阳光洒在沉甸甸的作物上,泛着诱人的光泽。
“陛下,诸位大人,”陆仁指着眼前的田地,“为求公允,采收与计量,将由格物院农学所与户部派出的专员共同进行,都察院御史在场监督。我们随机选取一标准亩土地,现场收割,现场称重。”
弘治帝颔首同意。随着他一声令下,早已准备好的农学院学员和皇庄经验丰富的老农,在户部官员的注视和御史的监督下,开始有序地忙碌起来。
首先采收的是玉米。
学员们利落地将一个个饱满的、包裹着绿色外衣的玉米棒子掰下,扔进专用的箩筐。当箩筐被抬到临时架起的大秤上时,负责计数的户部郎官声音都有些变调:“玉米……去苞叶后,鲜重……八百六十五斤!”
这个数字报出,现场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一亩地,能产出近九百斤可食用的粮食?这几乎相当于此时北方上等水浇地粟米产量的三倍以上!
紧接着是红薯。当学员们用特制的木锹小心地掘开土壤,露出一串串、一窝窝大小不一的红皮或黄皮块茎时,围观的人群发出了更大的惊叹。那密密麻麻的果实,仿佛取之不尽。
称重结果更是让人瞠目结舌:“甘薯……去土后,鲜重……两千四百三十斤!” 这个数字如同惊雷,炸得许多老臣头晕目眩,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两千多斤?!这已经不是倍数的概念,而是跨越了数量级的冲击!
最后是土豆。当那些沾着新鲜泥土、圆滚滚或椭圆形的块茎被从地下翻检出来,堆成小山时,众人的神经已经有些麻木了。“土豆……去土后,鲜重……一千八百九十斤!” 虽然比红薯略少,但依然是传统作物难以企及的恐怖产量!
“苍天庇佑!苍天庇佑啊!”弘治帝看着那三堆如同小山般的收获物,激动得双手微微颤抖,眼眶竟有些湿润了。
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大明未来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可以拥有更稳定的边储,可以应对更恶劣的天灾!这是真正的社稷之福,万民之幸!
户部尚书周经,这位素来沉稳的老臣,此刻也激动得胡须直颤,他蹲下身,拿起一个沾着泥的红薯,反复摩挲,喃喃道:“若此物能推广天下,何愁饥馑?何愁仓廪不实?”
兵部尚书刘大夏目光锐利,已然在思考这惊人的产量对边军粮饷稳定的巨大意义。
吏部尚书等人则是啧啧称奇,对格物院能引来并成功培育此等“嘉禾”赞叹不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工科大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