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将尽,京城的年味渐浓,然而西山工坊与天津卫船厂却无暇感受这份闲暇,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来自徐经远航归来的震撼与紧迫感,已化为一股无形的动力,驱动着整个帝国与格物相关的体系高速运转。
西山格物院核心实验室,巨大的绘图板上,线条纵横交错,勾勒出前所未有的舰船轮廓。
陆仁手持炭笔,亲自修改着最后的结构图,周围围满了格物院最顶尖的机械、冶金与流体力学大家。
“传统的木壳船体,强度已至极限,难以承载更重型的火炮和蒸汽机组,更无法应对远洋可能遇到的恶劣海况乃至……潜在的敌对炮火。”陆仁的声音冷静而清晰,“我们必须迈出这一步,建造全钢铁肋骨的战舰!”
“大人,”一位精于冶金的工匠面露难色,“大规模锻造、轧制符合船用要求的钢板,且需保证其韧性与耐腐蚀,对现有高炉的温度控制和轧制工艺是极大挑战。还有铆接技术,要确保数万乃至数十万颗铆钉无一渗漏,工艺要求极高。”
“那就攻关!”陆仁斩钉截铁,“集中所有最好的铁匠、炉工,格物院材料所全员跟进,优化高炉结构,尝试焦炭炼铁,改进轧辊!铆接工艺成立专项小组,设计水力或蒸汽驱动的铆接机械,制定最严格的检验标准!我们没有退路,必须在半年内,完成首艘‘镇远级’全钢铁肋骨的实验舰建造!”
他目光扫过众人,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这不是选择题,而是远征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我们要造的,不是更大的帆船,而是能够无视风浪、碾压一切木质战舰的海上堡垒!”
与此同时,天津卫最大的船坞已然进行了全面改造。
原有的船台被加固、扩大,旁边新建起了高大的钢结构厂房,里面传出蒸汽锤震耳欲聋的轰鸣。来自西山工坊的标准化钢铁构件,通过新铺设的简易轨道,被源源不断地运抵船坞。工匠们在这些冰冷的钢铁骨架间忙碌,按照格物院下发、细致到每一颗螺丝的图纸,进行着前所未有的组装。
船体的设计也彻底颠覆传统。水线以下更为尖瘦,以减少航行阻力;船首设计了明显的撞角,必要时可给予敌舰致命一击;船身两侧,预留了数量更多、结构更稳固的炮位,准备安装格物院兵器坊最新研制的后装线膛舰炮,射程与精度将远超西夷的前装滑膛炮。
动力核心,则是经过数次迭代改良的“铁牛”式蒸汽机。体积更小,功率更大,驱动着巨大的铜制螺旋桨。巨大的烟囱耸立,预示着这将是一头不再完全依赖风力的钢铁巨兽。当然,为应对远洋航行的不确定性,高大的桅杆和风帆系统依旧保留,作为辅助动力。
除了主力战舰“镇远级”,陆仁还亲自规划了专用的运兵船和补给船。运兵船注重舱室通风与居住舒适性,设有固定的吊床位和集中的卫生设施,力求减少长途航行的非战斗减员。补给船则拥有巨大的货舱,并特别设计了用于存放淡水、粮食和煤炭的专用隔间。
最令人惊叹的是,所有新造舰船,无论是战舰还是辅助船只,在关键通道、工作区域乃至高级军官舱室内,都布设了电线,安装了格物院电气所最新突破——采用经过特殊处理的竹丝(钨矿虽已发现,但提纯和应用尚在攻坚)为灯丝的白炽电灯!虽然寿命和亮度仍有提升空间,但这意味着,帝国的远征舰队将拥有超越时代的夜间照明能力,可进行夜间作业甚至夜战,极大地拓展了行动时间。
当英国公张懋在陆仁和马武(已奉旨紧急回京)的陪同下,首次踏入正在合拢的“镇远一号”舰体内部,看到那粗壮的钢铁龙骨、复杂的蒸汽管道以及船舱顶部那散发着稳定黄光的电灯时,这位见惯了大风大浪的老国公,也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用手抚摸着冰冷的钢铁壁板,喃喃道:“这……这真是巧夺天工,恍若神迹!有此等神兵利器,何愁远征不成!”
马武眼中更是精光闪烁,他仿佛已经看到这支钢铁舰队横行四海,将大明龙旗插遍未知海岸的景象。
技术革新的同时,后勤保障更是陆仁关注的重中之重。远洋航行,饮食和疾病是最大的敌人。
这一日,陆仁特意请来了太子朱厚照、英国公张懋、兵部尚书刘大夏以及几位即将参与远征的将领,齐聚西山格物院的膳食研发工坊。
“诸位,远洋航行,数月不见陆地,新鲜蔬果难得,炊事不便。今日请诸位来,尝一尝格物院为解决军粮问题,新研制出的‘方便面’。”陆仁笑着示意。
只见工匠端上几个瓷碗,里面放着一个个金黄色、造型奇特的面饼。注入滚水,盖上盖碗。片刻后揭开,一股浓郁的麦香和油香扑面而来。众人学着陆仁的样子,用筷子将泡软的面饼搅散,只见面条筋道,汤水清澈却滋味十足(使用了浓缩高汤粉和脱水蔬菜、肉末)。
朱厚照第一个忍不住,吸溜了一口,眼睛顿时亮了:“唔!好吃!比御膳房做的汤面也不差!而且这么快就好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工科大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