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皇极殿。
腊月的寒气似乎都被隔绝在了这庄严肃穆的大殿之外,然而殿内此刻涌动的热流,却比任何炭火都要炽烈。
文武百官分列左右,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御阶之下,刚刚结束了对江南之行和远航美洲概要陈述的陆仁,以及站在他身旁,面容黝黑却目光炯炯的徐经。
弘治帝朱佑樘高踞九龙宝座之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光滑的龙椅扶手,他努力维持着帝王的威仪,但那微微前倾的身体和眼中难以掩饰的灼热,暴露了他内心的激荡。太子朱厚照则站在御阶之侧,兴奋地搓着手,恨不得亲自下场去讲述那场海战。
“……陛下,诸位同僚,”陆仁的声音清晰地在殿中回荡,他将众人的注意力引向了几名小太监小心翼翼抬上殿的几个木箱,“徐经等人此行,除探明航路、与西夷交锋外,其最大之功,在于此——”
木箱打开,露出了那些形态各异、在百官看来颇为“丑陋”的块茎和种子。
陆仁拿起一个红薯,高高举起:“此物,名曰甘薯,亦名红薯。耐旱耐瘠,山坡沙地亦可生长。”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面露疑惑的众臣,抛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数字:“据徐经实地观测及与土人交流印证,其亩产,在风调雨顺、耕作得法之下,可达三十石以上!”
“三十石?!”
“这……这怎么可能!”
“一亩良田,精耕细作,粟米不过二三石,此物竟能高出十倍?!”
殿内瞬间一片哗然!惊呼声、质疑声此起彼伏。三十石(约合后世三千六百斤以上)这个数字,完全超出了这个时代农业认知的范畴。要知道,大明此时的主要粮食作物,亩产在两三石之间已算丰年,三十石简直是天方夜谭!
户部尚书周经第一个忍不住出列,他掌管天下钱粮赋税,对土地产出最为敏感,此刻胡须都在微微颤抖:“陆尚书!此言……未免过于骇人听闻!三十石?老夫为官数十载,翻阅古今农书,闻所未闻!徐经所见,是否乃土人夸大其词?或是那美洲土地有异,方能如此?”
立刻有保守派的官员附和:“是啊陛下!农事乃国之根本,岂能轻信海外蛮荒之地的无稽之谈?若贸然推广,万一不成,岂不误了农时,伤了民心?”
就连一些中立官员也面露疑虑,交头接耳。实在是这个产量太过惊人,颠覆了常识。
徐经见状,上前一步,拱手道:“周尚书,诸位大人,下官初闻时亦不敢信。然,下官亲眼所见,那美洲土人耕作粗放,近乎刀耕火种,即便如此,其收获之薯块,堆积如山!下官亦亲自丈量过其种植地块,粗略估算,绝无虚假!且此物不择地而生,确系实情!” 他的声音沙哑却坚定,带着亲身经历者的可信度。
陆仁早有预料,平静地补充道:“周尚书所虑,亦是老成持重之言。此物毕竟来自万里之外,水土是否相服,耕种之法是否适宜,确需验证。然,其潜力巨大,关乎亿兆民生,不容忽视。”
弘治帝深吸一口气,压下了心中的震撼与激动,沉声开口:“众卿不必争论。陆卿,依你之见,该当如何?”
陆仁从容奏对:“陛下,臣建议,此等新作物,不宜即刻天下推广。当由西山格物院农学所与京郊皇庄,辟出专田,先行试种。格物院负责记录其生长习性、研究最佳耕种方法、防治病虫害;皇庄则以其优越条件,验证其产量。待一至两季收获之后,数据确凿,再行决定推广范围与策略。眼下带回种薯、种子有限,正宜集中力量,行此稳妥之法。”
这个提议合情合理,既肯定了新作物的潜力,又考虑了现实风险。周经等人闻言,脸色稍霁,不再激烈反对。
弘治帝颔首:“准奏!此事,便由陆卿总领,西山格物院与内官监(掌管皇庄)协同办理。所需人手、钱粮,一律优先支应!朕,要亲眼看到结果!”
“臣,领旨!”陆仁躬身应下。他知道,只要试种成功,凭借这实实在在的产量,任何质疑都将烟消云散。粮食,永远是帝国最硬的底气。
解决了高产作物的争议,殿内的气氛依旧火热。陆仁话锋一转,将议题引向了那片更加广阔的新大陆。
“……陛下,徐经等人已证实,美洲大陆之广袤,其物产之丰饶,亦非仅此数种作物。金、银、铜矿遍布,森林、皮毛资源取之不尽,更兼气候多样,可耕之地无数!且当地土人部落散居,文明未开,实力孱弱。”
他刻意停顿了一下,让这些信息在百官脑中发酵,然后才抛出了更具冲击力的消息:
“然而,西班牙、葡萄牙等西夷之国,船坚炮利,野心勃勃,已在此大陆沿海建立据点,往来舰只频繁。其视美洲为禁脔,对我大明船队尚且敢主动攻击,若任其发展,假以时日,其凭借美洲之资源,国力必将急剧膨胀!届时,远隔重洋或可暂安,然其势力若沿太平洋岛屿链蔓延,则我大明东南海疆,永无宁日!万里海贸之利,亦将受制于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工科大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