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番话,不仅仅是描绘一幅财富的画卷,更是敲响了一记警钟。它将开拓美洲,从单纯的开疆拓土、获取财富,提升到了关乎国家长远安全与战略竞争的高度!
“陛下!”陆仁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绝,“美洲,非取不可!此非仅为财货,实为国运之争!”
“轰!”
这番话如同在滚沸的油锅里泼进了一瓢冷水,瞬间点燃了勋贵武将集团的激情!
站在武官班列最前方的英国公张懋,这位靖难功臣之后、如今的勋贵领袖,已是须发戟张,满脸红光,他猛地踏出一步,声如洪钟:
“陛下!陆尚书所言,字字珠玑,振聋发聩!想我大明,自太祖太宗扫荡蒙元,威加海内,何曾畏缩于万里波涛之外?今西夷小丑,跳梁于化外之地,竟敢犯我天威,此诚不可忍也!老臣不才,蒙陛下信重,位列国公,世受国恩!值此国运相争之际,岂敢惜身?老臣愿亲提王师,跨海远征,为陛下,为我大明,犁庭扫穴,扬帆万里,必使龙旗插遍那新大陆之疆土,令西夷胆寒,使万邦来朝!”
他这番话,慷慨激昂,不仅表达了请战的决心,更将此次远征拔高到了继承太祖太宗荣光、扞卫国运的高度,引得身后一众勋贵武将热血沸腾。
“陛下!臣愿随英国公前往!”
“末将请为先锋!”
“陛下,给臣等一个机会,必不负皇恩!”
成国公朱辅、定国公徐光祚等勋贵,以及五军都督府的一干高级将领,纷纷出列,群情汹涌。开疆拓土,这是足以光耀门楣、名垂青史的绝世功业,谁不眼热?
令人玩味的是,经历了江南土改的雷霆手段和对日战争的辉煌胜利,朝堂上原本那些习惯于“重农抑商”、“怀柔远人”的保守派文臣,此刻虽然仍有部分人眉头紧锁,窃窃私语,担忧劳师远征、耗费国帑,但站出来直接、强硬反对的声音却寥寥无几。
一方面,陆仁主导的格物之学和新政,已经用实实在在的收益(江南清丈增加的赋税、对日战争的掠夺和贸易利润)部分证明了其价值,动摇了他们固有的认知;
另一方面,开疆拓土的诱惑实在太大,这同样是儒家士大夫心中“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理想之一,若能参与其中,留名青史,诱惑难以抵挡。即便是之前质疑作物产量的周经,此刻也抚须沉吟,权衡着远征可能带来的巨大利益与风险。
弘治帝看着殿下以英国公为首、群情激昂的勋贵集团,又瞥了一眼大多保持沉默或面露思索的文臣,心中了然。
他知道,经过一系列事件的洗礼,朝堂的力量对比和心态已经发生了微妙变化。勋贵集团需要新的功业来巩固地位,文官集团内部也开始分化,务实进取派的声音逐渐增强。此刻,正是推动此等宏大战略的时机。
“英国公忠勇可嘉,朕心甚慰!”弘治帝先肯定了张懋的表态,随即话锋一转,目光变得深邃,“然,远征美洲,非比九州之战。万里波涛,地理不明,敌情未悉,补给线漫长。需一位德高望重、能统筹全局、更能协调水陆、平衡内外之帅才。”
他刻意在“协调水陆、平衡内外”上加重了语气。这意味着,统帅不仅要懂军事,还要能驾驭复杂的跨洋后勤,更能调和可能出现的、来自勋贵、武将、乃至文官系统内部的各种关系和利益诉求。
英国公张懋资历足够,威望足以服众,由他挂帅,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勋贵集团的资源,平息内部可能的纷争,确保朝廷对这支远征军的绝对控制。这是政治上的平衡。
但弘治帝和陆仁都清楚,张懋年事已高,对于新式海战、跨洋登陆等具体战术,未必精通。因此,一个精通现代海陆战法、且有海外作战经验的副帅至关重要。
弘治帝的目光投向陆仁和兵部尚书刘大夏:“陆卿,刘卿,英国公若为主帅,何人可为副,助其处理具体军务,尤其是这跨海征战之事?”
刘大夏会意,出列奏道:“陛下,远征美洲,水师乃关键,登陆占地亦需强军。东瀛都护马武,历经九州登陆、平定诸藩、乃至跨海追击倭寇,于新式水陆协同战法经验丰富,且熟知海外情势,屡立战功。臣以为,可召马武还朝,任远征军副帅,专司练兵、航渡、登陆作战等具体军务,辅佐英国公,必能相得益彰。”
这个安排极为巧妙。以张懋为主帅,满足了勋贵集团的核心诉求,确保了政治上的稳定和朝堂支持;以马武为副,则保证了军事行动的专业性和效率。两人相辅相成。
陆仁立刻附和:“刘尚书所言极是。马武将军确为副帅最佳人选。此外,远征军中各营指挥,亦可从京营、九边及东瀛驻军中,遴选有功勋贵子弟及善战新军将领充任,既能磨砺勋贵后进,又能确保战力。” 这进一步安抚了勋贵集团,表明此行并非排除他们,而是让他们在专业指导下获取功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工科大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