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四年的冬至,注定将以其前所未有的辉煌与震撼,载入大明史册,铭刻于在场每一个人的记忆深处。
距离冬至大典仅剩半月,当陆仁在御前会议上提出,不仅要举行传统的朝贺仪式,更要借此千载难逢之机,在承天门外广场举行一场前所未有的“阅兵式”,以直观展示大明新军之威、格物之学时,殿内出现了一刹那的寂静。
“阅兵?”首辅刘健微微蹙眉,他更倾向于遵循古礼,以庄严繁复的仪式彰显天朝气度,“将士操演,向于校场。于承天门外,万国使节面前,是否……过于彰显武力,有失敦睦之道?”
不少保守文官亦微微颔首,他们习惯了“耀德不观兵”的思维定式。
然而,弘治帝朱佑樘的目光却亮了起来。他深知,东海一战打出的威势,需要用最直接的方式加以巩固和宣扬。他看向陆仁:“陆卿,详陈其意。”
陆仁从容出列,声音清朗而坚定:“陛下,刘阁老所虑,乃君子之风。然,今时不同往日。东瀛俯首,万国来朝,其心各异。或有真心宾服者,亦必有畏威而不怀德者,更有如西洋番夷,持坚船利炮窥伺一旁者。昔日孔子亦云:‘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此次阅兵,非为炫耀武力,乃为‘示之以威,慑之以力,安友邦之心,破觊觎之念’!”
他环视众臣,继续道:“此番阅兵,不仅要展示将士雄姿,更要展示我大明格物兴国之力!令其知我大明,不仅甲坚兵利,更有他们无法想象之技艺!此乃最有效之‘敦睦’——以绝对实力,奠定长久和平之基!且,有序之军容,精良之器械,本身亦是文明与强盛之体现,何失礼之有?”
兵部尚书刘大夏率先表示支持:“陛下,陆尚书所言极是!东征之捷,已让诸国知我大明之剑锋利,此番阅兵,正可让其知我大明持剑之力何其雄浑!臣附议!”
次辅谢迁也捋须点头:“若能展现新军气象与格物之妙,确可收震慑宵小、巩固国威之奇效。老臣以为,可行。”
弘治帝最终拍板:“准陆卿所奏!此事由陆卿总揽,兵部、工部、礼部及五军都督府协同办理,务必在冬至之前,筹备妥当!朕要让这承天门外,成为昭示大明煌煌天威之舞台!”
旨意一下,整个京师的军事和工程机器立刻高速运转起来。陆仁身负重任,几乎住进了京郊大营和西山之间。
京郊大营,校场。
寒风凛冽,但校场上却热气蒸腾。从京营新军、西山护卫队以及刚刚从九州轮换回国休整的精锐中遴选出的五千名受阅官兵,正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队列训练。
“正步——走!”随着军官嘹亮的口令,排成方阵的士兵们,穿着新式统一的深蓝色呢料军装,脚蹬牛皮靴,肩扛燧发铳,枪刺雪亮,迈出了整齐划一的步伐。
“咚!咚!咚!咚!”沉重的步伐声汇聚在一起,如同一声声沉闷的战鼓,敲击着大地,也敲击着观礼台上少数获准观摩的将领的心房。他们从未见过如此整齐的队列,所有人的动作仿佛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手臂摆动的高度,脚步抬起落下的角度,甚至目光直视的角度,都完全一致。这种绝对的纪律性和统一性,带来了一种令人心悸的美感与压迫感。
陆仁站在指挥台上,亲自指导。他借鉴了后世的队列训练方法,强调令行禁止和绝对整齐。他要求每一个方阵在行进中,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像一堵移动的城墙。
“停!”陆仁举起手臂,整个方阵近千人,如同被施了定身法,瞬间静止,鸦雀无声,只有军旗在风中猎猎作响。“第二排第三名,步伐慢了半分!全体都有,保持军姿,半个时辰!”
没有抱怨,没有骚动,只有更加挺直的脊梁和更加坚定的目光。这些士兵深知,他们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更是整个大明的脸面,是向万国展示的天朝威严。
除了步兵,骑兵、炮兵也同样在进行严格的训练。骑兵控马技术精湛,马刀挥舞划出统一的弧线;炮兵则演练快速架设火炮、模拟装填,动作流畅迅捷,显示出极高的训练水准。
与此同时,承天门外广场。
工部的匠人们在格物学院学员的指导下,日夜赶工。
观众席依地势而建,分为数层,以水泥筑基,铺设木板,视野开阔。最上方是装饰着黄幔、雕龙画凤的御用观礼台,其下是王公贵族、文武百官的席位,再往外则是各国使节的观礼区,座位安排隐约体现了亲疏与地位。
广场四周,无数的日月龙旗迎风招展,猎猎作响,形成一片赤色的海洋。一些用玻璃和钢架结构的临时展示棚也在搭建,里面将陈列一些允许展示的格物成果模型。
西山,保密工坊。
“铁牛”蒸汽机经过进一步改良,被小心翼翼地安装在一辆特制的、加固了底盘和传动机构的车上。李振带着最核心的工匠团队,进行着最后的调试。这正是经过西山格物院持续攻关、多次改进后的“麒麟贰型”蒸汽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工科大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