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决议推广温室种植的旨意,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涟漪迅速扩散至京师的每一个角落。
自然,也传到了“蕙质堂”谢琦和一众小姐妹的耳中。
自那日在西山亲眼目睹冰天雪地中那片生机勃勃的绿色奇迹后,谢琦的心中就如同被种下了一颗好奇的种子,日夜滋长,难以忘怀。
如今听闻朝廷竟真的要推行此术,她那颗本就不安分的心立刻活络起来。
“姐妹们!”蕙质堂的课间,谢琦将几位交好的官家小姐召集到一旁,眼眸亮晶晶的,压低了声音却难掩兴奋,“朝廷要推广那个玻璃暖房了!就是我上回在西山见过的,能冬天种出瓜菜的那个!”
几位小姐顿时叽叽喳喳议论开来。
“真的?那可太神奇了!”
“我祖母冬日里最爱吃口新鲜菜叶,若是自家能种……”
“可是…那不是朝廷和那些工匠们做的事吗?与我们有何相干?”
谢琦扬起下巴,带着她那特有的、混合着骄傲与执拗的神情:“为何与我们不相干?陆大人说了,格物之学,不分男女。他能做,我们为何不能试?想想看,若是我们也能亲手在这寒冬里种出绿油油的菜、红彤彤的果,岂不是证明我们女子并非只会针线女红、吟风弄月?”
这个提议过于大胆,几位小姐面面相觑,既觉新奇刺激,又感忐忑不安。
最终,在谢琦的极力鼓动和“格物致用”、“证明女子能力”的大义名分下,五六位家世最为显赫、平日里也最大胆的小姐决定参与。她们的父亲不是阁老就是尚书、侍郎,家中在京郊多有庄园田产。
谢琦回府,绞尽脑汁,酝酿了无数说辞,准备说服祖父谢迁。
她先是搬出“响应朝廷号召”,又说“学习格物实学,陶冶性情”,甚至扯到“为祖母冬日餐桌添一抹绿色尽孝心”,说得口干舌燥。
谁知谢迁老神在在地听完,捋着胡须,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和不易察觉的笑意。
他早已从阁臣渠道知晓此事,也对孙女那点心思洞若观火。他并未直接点头,而是慢悠悠地问:“琦儿,你可知此事并非儿戏?玻璃水泥,所费不赀,管理仆役,劳心费力,绝非你们闺阁中摆弄花花草草那般简单。”
“孙女知道!”谢琦连忙保证,“我们定会认真对待,绝不敢浪费银钱,也会好生管束下人。祖父,您就答应了吧!就当…就当是给蕙质堂增设一门‘格物农学’课!”
谢迁看着孙女急切的模样,终是叹了口气,点了点头:“罢了,难得你有此心,并非一味贪玩。城外西山下那块二十亩的陪嫁庄子,便拨给你试手。但有几条:一不可耽误正课,二不可惹是生非,三嘛…银钱预算需得报与你母亲知晓,不可超支。”
“谢谢祖父!祖父最好了!”谢琦欣喜若狂,几乎要跳起来。
然而,并非所有小姐都如此顺利。
一位小姐刚提了个开头,就被其父(一位礼部侍郎)厉声呵斥“不务正业,有失体统”,严令禁止;另一位小姐的母亲则哭哭啼啼,认为女儿要去“风吹日晒做农活”,简直是自降身份,痛心不已。最终,能成功拿到“许可”和“赞助”的,连谢琦在内,只剩下了四位。
但四位闺秀,能量却不小。她们很快选定了一块位于西山脚下、光照充足、靠近水源的五十亩地(谢琦出了二十亩,另一位国公小姐出了三十亩)。接着,一道道指令从深闺绣楼发出,各家府上的管家们忙得脚不沾地——调派得力老成的庄头、拨付老实话少的家丁杂役、采购一应工具物资…一支由四位闺秀远程指挥、数十名仆役组成的“闺秀农耕队”就此悄然成立。
硬件容易解决,软件却成了难题。玻璃暖房怎么建?尺寸如何?朝向几何?通风排水如何解决?种子如何选?土怎么配?水怎么浇?温度如何控制?一众小姐和仆役对着这块平地,全然摸不着头脑。
“看来,非得请教‘专家’不可了。”谢琦叹了口气,虽然有点不甘心,但还是提笔,以“蕙质堂”和四位小姐的名义,给西山兴业总局的陆仁陆大人写了一封措辞极其恳切、充满求知欲的信,详细说明了她们的“宏愿”和困境,请求订购一批特定规格的玻璃、水泥,并…恳请陆大人能在百忙之中,亲临指导一二,为她们及其仆役上一堂“温室建造与种植”的启蒙课。
信件送到了西山总局。陆仁正在与李振、沈默商议扩大玻璃窑产能以应对可能到来的订单,看到这封散发着淡淡馨香、字迹娟秀的信笺,他愣了一下。展开读罢,脸上的表情可谓精彩纷呈。
他想过勋贵皇商会感兴趣,想过大地主会闻风而动,甚至想过宫里会派人来学,唯独没想过会是一群高官千金要组团种地!
“噗…”旁边的赵德柱凑过来瞥见内容,一个没忍住笑出声,“哎哟俺的娘诶,这帮大小姐是闲得发慌,要去玩泥巴了?还建暖房?别到时候玻璃全砸碎了,水泥和成稀泥抹脸上做粉敷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工科大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