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兴业总局在皇权的全力支持和真金白银的灌注下,俨然已成为帝国腹地一颗蓬勃跳动的心脏。
其规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胀,轰鸣声昼夜不息。
兵器坊区域扩大了数倍,新砌的炉窑喷吐着火焰,无数新招募的工匠在老师傅的呵斥与示范下,学习着标准化零件的锻造与燧发枪的组装技巧,空气中永远弥漫着煤炭、铁腥和汗水混合的气息。
蜂窝煤与水泥坊同样开足马力,以满足京城日益增长的需求和西山自身疯狂建设的消耗。
玻璃坊则依旧保持着某种神秘的静谧,但其产出的晶莹器物,却为整个西山的运转提供了最坚实的资金保障。
然而,在这片喧嚣鼎沸、追求即时效益的工业洪流之下,一项更为深远、更具野心的计划,正于格物院最深处悄然启航。
一扇厚重的包铁木门后,是陆仁亲自划定的“舟船研习组”工坊。
此地戒备森严,进出皆需特制腰牌,与外界的热火朝天仿佛两个世界。
坊内,墙上挂满了陆仁凭借超越时代的记忆绘制的各种船舶线型图:有大明熟悉的福船、广船之影,亦有线条更加流畅、船体比例迥异、蕴含着不同力学理念的奇异船型草图。油灯的光芒摇曳,映照着空气中浮动的微尘,以及几名工匠专注而略带困惑的面庞。
这几位工匠是李振从数千人中精心筛选而出,不仅手艺精湛,更关键的是头脑灵活,有钻研精神。其中两人年约四旬,眼神尤其沉静,他们的父辈曾在南京龙江提举司效力,耳濡目染间对船舶有着近乎本能的直觉。
陆仁正站在一块巨大的木板前,上面用炭笔画着一艘船的剖面结构图。他手持一根细棍,指点讲解:
“……船舶浮于水上,其力有二。一为自重,垂直向下,作用于此点——”他点了点图中重心位置,“二为水之托力,垂直向上,作用于此点——”他又点了点浮心位置。“二者需得平衡,船乃平稳。若此二点位置不当,或遇风浪外力,船便易倾覆。故造船之首务,在于明晰此中力学至理,而非仅凭经验。”
一位老工匠喃喃道:“大人所言…仿佛将老师傅们口口相传的‘感觉’,给…给说透了…”
“正是此理!”陆仁赞许地点头,“格物之学,便是要将这天地万物运行之‘感觉’,变为可测量、可计算、可重复之‘定理’。”他接着讲解水线以下船体形态与航行阻力的关系,龙骨的重要性,以及不同帆装对受风和航速的影响。
工匠们听得如痴如醉,虽不能全然理解那些陌生词汇,但许多困扰他们多年的模糊经验,此刻竟有了清晰的解释,仿佛推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目前之要务,”陆仁布置任务,“其一,试验多种木材防腐、防蛀、增强韧性之法,记录数据,比较优劣。其二,依此图——”他指向几张简单的比例图纸,“制作数种不同船型之小比例模型,于后山新开挖之试船水槽中,以恒定之力拖曳,详细记录其速度、稳定性、偏航角度。其三,广泛搜集现存之前朝海船图样、民间优秀船型记载,无论残片只字,皆汇总之。”
李振肃然应命,他知道这项任务的长期性与重要性,远非打造火铳可比。
与此同时,两路精干人马悄然离京南下。一路由赵德柱的心腹率领,携带重金,任务是潜入南京,设法接触一切与造船有关的遗老遗少、工匠后人,以优厚待遇秘密招募其中佼佼者北上来西山。另一路则更加隐秘,他们的目标是钻营打探,寻觅任何可能与郑和航海遗产有关的线索,无论藏于工部档案库的故纸堆中,或是流落于某些没落贵族、老吏之手,即便希望渺茫,亦不惜代价。
正当“巨舰”计划于绝密中艰难起步时,另一项着眼于未来的宏大工程则在阳光下正式展开。西山脚下,一座新建成的、宽敞明亮的院落门口,挂上了“西山格物学堂”的匾额。此为陆仁力主创建,面向西山所有工匠、管事、乃至其子弟,完全免费开放。
开学之日,学堂内人头攒动,好奇、疑惑、期待的目光交织。陆仁立于讲台之上,身后是一面巨大的黑板(他让人 用石灰和黑漆制成)。
“今日,不开讲四书五经,不论圣贤微言大义。”陆仁开门见山,声音清晰,“此地,只讲万物运行之法则,只求经世致用之实学!”
他拿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写下“格物致用”四个大字。
“何谓格物?便是探究事物之道理。何谓致用?便是运用此道理造福世人!”
第一课,他从西山无处不在的力与运动讲起。他让人抬进一套自制的杠杆、滑轮组。
“此人力有限,何以撬动千斤巨石?此井深难测,何以轻松提上水桶?”他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杠杆原理、滑轮省力的奥秘。工匠们看着熟悉的工具竟蕴含着如此清晰的数学关系,无不啧啧称奇。
他又取出一架简易天平、不同重量的砝码:“此乃衡量万物轻重之器,其核心,在于等臂之下,追求平衡之‘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工科大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