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他讲解基础的算术知识,引入阿拉伯数字和简易方程,大大简化了计算过程;他演示水的浮力,讲解为何铁船能浮于水上;他甚至用最简单的例子(如石灰遇水发热、醋溶解水垢)引入“金石相生相克”的初步化学概念。
教学内容光怪陆离,前所未闻。起初,许多老派工匠嗤之以鼻,认为这是不务正业。但很快,随着所学知识能直接应用于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计算材料配比、优化工具力臂、判断矿石成分),前来听课的人越来越多。学堂内时常爆满,晚来者只能站在窗外踮脚聆听。一种重视实证、推崇逻辑、探索规律的新学风,开始在这片充满铁与火的土地上悄然滋生。
这一日,陆仁正在学堂内讲解“光之直进”与“小孔成像”之理,用自制的道具演示如何在暗室中得到窗外景物的倒像,引得台下惊呼阵阵。
一名亲卫悄然入内,低声禀报:礼部来人知会,朝鲜国派出的使团已抵达京师,不日将朝见天子。此次使团正使,乃朝鲜国中有名的博学大儒,官拜集贤殿副学士,姓崔名溥,号锦南,其人不仅精通儒学经典,更对天文、历算、地理乃至工巧之术颇有涉猎,在朝鲜国内有“通儒”之美誉,甚得朝鲜国主器重。
“崔溥…崔锦南…”陆仁沉吟,此人他并无印象,想必是历史长河中一位颇具特色的学者。礼部官员还暗示,这位崔学士对大明物华天宝极为向往,尤其对近来名动京师的“西山格物”表现出浓厚兴趣。陛下或许会于召见后,安排其参观西山,届时难免有所交流问答,需得有所准备。
陆仁闻言,淡淡一笑。他吩咐下去:一切照常,不必刻意准备,亦不必阻拦,以平常心待之即可。他心中并无惧意,反而生出几分学者般的期待。格物之学,本就在于交流与碰撞。他也很想看看,这位来自东国的“通儒”,其学识视野究竟如何,其对这世间“理”的探求,与自己的“格物”之道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他转身回到讲堂,继续他的课程。台下,那些曾经只知抡锤挥镐的工匠们,此刻正努力地用新学的数字记录着实验数据,眼神专注而明亮。
帝国的工科萌芽,在埋头发展与隐秘布局中,即将迎来一场跨越国界的、思想与智慧层面的观览与交流。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工科大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