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旨的金口玉言,化作了驿道上滚滚的烟尘。
马武在蔚州接到兵部文书与皇帝敕令,心潮澎湃之余,更感责任千钧。
虽只是升任正六品浙江都司经历,获赐“赞理剿倭军务”关防,权责仍受地方节制,但能独领一军南下实战,已是莫大信任。他即刻擂鼓聚将,点齐那一千名日夜操练、早已嗷嗷叫的新军将士,展示了那批闪烁着冷硬金属光泽的燧发新铳,一番慷慨激昂的誓师后,队伍开拔。
旌旗指向东南,这支承载着新战法与新装备希望的队伍,怀着初生牛犊的锐气与一丝对未知战场的不安,踏上了征途。
消息传回西山,陆仁的心情如同被投入石子的湖面,涟漪层层。
火铳初试锋芒固然可喜,然数量短缺、后勤保障、实战效能等诸多问题,依旧悬而未决。朝廷既已亮出新械这张牌,大规模列装便成必然。
机遇与挑战并至。
陆仁未有迟疑,连夜草拟奏疏,详尽阐述了扩大火铳生产之紧迫与规划,并提出了一个新颖的合营方案:由兵部、工部、户部与西山兴业总局四方合股,共建“大明兵仗局西山分局”(简称西山兵器坊),专司新式火铳及后续军械研发制造。兵部定需求、验质量;工部出匠籍、予技术支持;户部协钱粮、调物料;兴业总局则出地、出核心技工、出管理并负责生产经营。利润按股分成。
此议在朝堂引发些许议论,但剿倭急需新军新械,且方案兼顾各方权责利,很快便得到了弘治帝的朱批允准。
圣旨抵达西山,兵器坊随即挂牌成立。兵部、工部、户部的官员、吏员、匠师浩浩荡荡开进西山,与格物院的工匠团队汇合。新的工坊区迅速划定,高大的工棚拔地而起,巨大的煅炉日夜燃烧,风箱呼啸,铁锤叮当,拉膛线、制零件、组装校验…一切按照陆仁提供的标准化图纸与工艺流程,如火如荼地展开。首批目标便是足足两千支燧发火铳,以满足东南战事及京营换装试用的需求。
西山的产业规模再次急剧膨胀。蜂窝煤、水泥、玻璃、兵器,四大产业板块,每一个都已是庞然大物,加之庞大的流民安置区、工匠生活区、仓库、道路、管理机构,整个西山俨然一个巨型的工业复合体,管理难度陡增。
陆仁不得不召集沈默、赵德柱、李振等核心骨干,连着几日闭门商议。
“摊子铺得太大了,再眉毛胡子一把抓,迟早要出乱子。”陆仁指着绘制的西山产业与管理架构图,神色严峻,“必须分权而治,明晰责权,专业化管理。”
经过反复推敲权衡,最终确立了新的管理架构:
西山兵器坊: 由李振主要负责技术生产与质量控制,工部、兵部派员参与监管及验收。专注军械研发制造,此为军国重器,独立性强。
西山煤炭坊: 仍由赵德柱统筹,负责煤矿开采、安全生产、蜂窝煤生产及庞大的销售网络运营。
西山水泥坊: 提拔了一位原格物院中精通化学与生产管理的老师傅负责,沈默兼管其财务核算与大宗销售合同。
西山玻璃坊: 此为利润核心与技术高地,由陆仁亲自掌管技术研发、工艺改进与保密条例制定,另设一精明强干的副手负责日常生产、安全及订单处理。
总局架构: 陆仁任总办,统管全局战略规划、技术方向、重要人事任免及与朝廷各部对接。沈默任总管事,坐镇总局,负责四大坊的财务统筹、物资调度、人事档案、后勤保障及日常行政运营。赵德柱除管理煤炭坊外,还需负责总局的对外联络、安保巡查及部分战略性采购。李振则专注于技术研发与各坊生产质量体系的构建。
架构一分,权责清晰,各司其职。各坊内部也建立起初步的核算与管理制度。西山这艘日益庞大的工业巨轮,开始尝试着驶向更规范、更高效的深水区。
连续多日的紧张忙碌后,秋意已浓,天高气爽。
这日午后,公务暂告一段落,陆仁望着窗外湛蓝的天空和飘落的黄叶,忽然心血来潮,对正在核对账目的沈默和刚从矿区回来的赵德柱笑道:“终日困于案牍厂矿,几忘江湖之远。二位可还记得,我曾言以后最大乐趣便是垂钓?今日秋光正好,不如偷得浮生半日闲,去河边试试手气?也看看这西山脚下的鱼儿,是否比别处更笨些?”
沈默闻言失笑,推了推眼镜:“仁哥有此雅兴,默自当奉陪。只是…我于对这垂钓之事,着实生疏得很。”
赵德柱则一拍大腿,嗓门洪亮:“同去同去!俺老赵在老家时也摸过鱼竿,正好活动活动筋骨!说不定还能给晚饭添个菜!”
三人遂兴冲冲地找来几副简陋渔具,骑马至西山脚下水流平缓的一处河湾。秋水平静如练,岸边芦花摇曳,远处西山层林尽染,景致确是十分宜人。他们寻了处树荫坐下,挂饵抛竿,动作虽显笨拙,却也兴致勃勃。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得硌牙。或许是时辰不对,或许是位置不佳,又或许是这三位一位是理论派工科教授、一位是账房先生、一位是矿区总管,唯独不是钓鱼佬——整整一个下午,浮漂如同焊在水面上一般,纹丝不动。偶尔有一次轻微颤动,便引得三人一阵手忙脚乱,提竿一看,饵料已失,鱼影无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工科大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