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奏对的激动尚未完全平复,陆仁便已着手下一步的行动。
回到翰林院安排的临时居所,他即刻修书两封,命可靠小厮分别送往赵德柱与沈默处。信中言辞简洁,却暗含机锋,只道“西山有石火之利,可解燃眉,盼速聚商议”。
不过一个时辰,赵、沈二人便相继而至。赵德柱风风火火,还未进门便高声问道:“陆兄,何事如此紧急?莫非陛下...”他话音未落,见陆仁神色,立刻收声,小心地关上门。
沈默心思缜密,注意到陆仁眼中难以掩饰的兴奋与凝重,低声道:“可是前日陛下召见之事有了下文?”
陆仁颔首,将乾清宫中奏对之事简要说了一遍,特别是“官督商办”之策与西山煤矿的规划。他未提百万岁入的估算,只强调了此事若成,对商会、对朝廷、对民生皆有大利。
赵德柱听得眼睛发亮,搓着手道:“妙啊!若是得了朝廷的支持,咱们格物商会岂不是...”他话未说完,便被沈默打断。
“德柱,此事非同小可。”沈默面色凝重,“西山煤矿若真如陆兄所言,其利虽巨,其患亦深。朝廷牵扯其中,各方利益交织,绝非简单的商事。”
陆仁赞赏地看了沈默一眼:“沈兄所言极是。故此,陛下虽未即刻准奏,却允我等先往西山勘察,草拟详细章程。”他走到桌前,展开一幅粗略的京畿地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等需亲往西山,实地勘察煤脉分布、交通条件、水源状况,乃至周边村落、土地归属等情。”
三颗脑袋凑在地图前,陆仁的手指划过西山一带:“陛下予我半月为期,时间紧迫。我已向翰林院告假五日,后日一早便可动身。”
赵德柱一拍胸脯:“人手工具包在我身上!商会里有几个老师傅,早年曾在煤窑做过工,懂得勘验煤脉。车辆、工具、丈量器械,我今日便去准备!”
沈默沉吟道:“西山地域广阔,五日时间若要详细勘察,恐有不足。不若先重点探查几处已知露头煤脉,了解大体情形。我再从账房支取些银钱,以备打点当地乡绅里正之需。”
陆仁点头称善:“正该如此。我等此行,一为勘察地质,二为丈量道路,三为访查民情,四要估算开采运输之成本。需得多带纸笔,详细记录。”
三人又商议了诸多细节,直至夜深方散。赵德柱与沈默各自回去准备,陆仁则独对孤灯,将未来几日的勘察要点逐一列出,又反复推敲可能遇到的困难与应对之策。他知道,这次西山之行,不仅关乎煤矿开采的成功与否,更关乎他“工科兴国”梦想能否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两日后,天刚蒙蒙亮,三辆马车并五六骑骡子便出了阜成门,向西山方向行去。陆仁、赵德柱、沈默各乘一车,后面跟着商会雇来的两名老煤工、三名测量匠人以及若干随从。车辆上满载着勘察工具、干粮饮水,以及以备不时之需的礼品。
深秋的京西郊外,已是寒意萧瑟。道路两旁树木凋零,远处山峦起伏,笼罩在晨雾之中。陆仁掀开车帘,望着渐行渐近的西山轮廓,心中既有期待也有忐忑。
“停一下。”行至一处高地,陆仁唤停车队。他走下马车,从袖中取出一支单筒望远镜——这是格物商会工坊根据他的设计试制出来的新奇之物(用颜色很浅的琉璃制成,有颜色)。透过镜片,西山的形貌顿时清晰了许多。
赵德柱和沈默也聚了过来,好奇地看着陆仁手中的“千里眼”。“乖乖,这可是个好宝贝!”赵德柱啧啧称奇,“看得真清楚!”
陆仁将望远镜递给二人,手指远方:“你们看,那边山体颜色深暗,植被稀疏,很可能有煤脉露头。再看山势,坡度较缓,便于开采运输。”
沈默观察片刻,点头道:“确是如此。不过开采煤矿,水源亦是关键。洗煤、炼焦皆需大量用水,还需寻得合适水源。”
“沈兄虑得是。”陆仁颔首,“我已查阅过地方志,西山北麓有永定河水系,南麓有数条溪流,应可满足用水之需。不过具体情形,还需实地勘察。”
一行人继续前行,越是靠近西山,道路越是崎岖难行。有时不得不下车步行,测量匠人则沿途记录道路宽度、坡度,估算日后若需修路的大致成本。
午后时分,他们终于抵达西山脚下的一处村落。村中房屋低矮,村民见到这一行车马,纷纷躲回家中,只有几个胆大的孩子远远张望。
赵德柱寻得村里一位长者,送上备好的礼物,说明来意。老里正初见这些城里来的“老爷”,颇为拘谨,但见陆仁等人态度谦和,又收到厚礼,便也打开了话匣子。
“咱们这儿确实有煤,”老里正慢悠悠地说,“老辈人叫它‘石炭’,山那边就有露头的,黑乎乎的一片。早年也有人挖过,但都是小打小闹,挖点自家烧火。听说往深里挖会渗水,还塌过几次,就没人敢大规模开采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工科大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