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仁仔细询问了煤质、埋深、以往开采的情况,老里正知无不言。末了还让孙子从家里取来一块煤样,乌黑发亮,质地颇为不错。
辞别老里正,一行人由熟悉地形的村民引路,前往煤脉露头处实地勘察。两名老煤工仔细查看了煤层的厚度、走向、倾角,又敲下一些煤样准备带回检验。
“东家你看,”一位老煤工指着岩层对陆仁说,“这煤层层理分明,厚度不小,煤质看样子也不差。只是这岩层有些松散,开采时需做好支护,防止塌方。”
陆仁认真听着,不时发问。他虽有两世阅历,但对明代条件下的煤矿开采毕竟陌生,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工匠的意见至关重要。
测量匠人则忙着测绘地形,记录数据。沈默在一旁协助,不时计算着可能的开采面、运输路径等。赵德柱则带着人查看周边道路情况,估算修整道路的成本。
如此一连三日,陆仁带着众人踏遍了西山多处可能含煤的区域。白天实地勘察,晚上则借宿民宅或帐篷,整理白日所得数据,绘制草图,讨论方案。
第三日晚间,众人围坐在帐篷中的油灯下,面前摊开着连日来绘制的草图和各种记录。
“综合这几日的勘察,”陆仁总结道,“西山煤储确实丰富,煤质亦属上乘。特别是南麓这一片,煤层厚,埋藏浅,且临近溪流,水源充足,实为理想的开采之地。”
赵德柱兴奋地接话:“而且距离京城不过三十余里,若能修整道路,运输便利。我已经估算过了,若是修一条石炭专路,宽两丈,夯土为基,碎石铺面,成本约需...”
沈默打断他,面色凝重:“开采运输尚在其次,我最担心的是人工。大规模开采需大量矿工,这些人从何而来?如何管理?如何确保安全?若是发生事故,不仅伤及人命,更会引来朝中非议。”
帐内一时沉默。沈默所虑确实切中要害,在这个时代,煤矿开采是高风险行业,事故频发。
陆仁沉吟良久,缓缓开口:“沈兄所虑极是。工科之道,首重安全。”
他目光扫过帐内众人,“我有一系列想法:其一,改进开采方法,采用房柱法,留设煤柱支撑顶板;其二,设计通风系统,防止毒气(瓦斯)积聚;其三,制作专用支护器材;其四,订立严格的操作规程;其五,设立专门的救护队伍;其六,给予矿工优厚待遇和抚恤。”
他越说越兴奋,拿起炭笔在纸上画了起来:“我们甚至可以在矿区建立工舍、医馆、学堂,让矿工无后顾之忧。如此,不仅安全生产,更能吸引良善百姓前来务工,而非仅靠囚徒或流民。”
帐内众人听得目瞪口呆,这些想法在当时可谓前所未有。两名老煤工更是激动不已:“若真能如此,那可是矿工们的造化了!”
沈默眼中也露出敬佩之色:“陆兄思虑之周全,实非常人所及。如此虽会增加初期投入,但从长远看,必能减少事故,提高效率,确是良策。”
赵德柱拍案叫好:“就这么干!咱们格物商会要做就做最好的!”
第四日,一行人又考察了周边河流、道路情况,走访了更多村落,了解民情地势。陆仁特别注意到西山一带多有陶土和石灰石资源,这让他想到了更多可能——未来不仅可以采煤,还可以发展水泥、砖瓦等相关产业。
夜幕降临时,众人登上西山一处高地,俯瞰这片土地。夕阳余晖中,山峦起伏,河流如带,村落点点。
“看那里,”陆仁手指一片较为平坦的谷地,“若在此处设立矿区总部,临近水源,地势平坦,便于建设工坊和居住区。”他又指向另一处,“那边山坡可建焦炭窑,地势高燥,通风良好。”
他的手指在地图上移动,仿佛一位将军在部署兵力:“道路从此修过去,连接官道。将来还可以修建轻便铁路,以人力和畜力牵引运煤车,大大提高运输效率...”
赵德柱和沈默跟随陆仁的指引,仿佛看到了一个庞大的工科王国正在这片土地上崛起。煤矿、焦窑、工坊、道路、住宅区...一切井然有序,生机勃勃。
“西山,”陆仁目光坚定,语气中充满信心,“将是我们格物兴国的第一个基地。从这里开始,我们将用事实向世人证明,格物之道,实可利国利民!”
夕阳完全隐没在山后,暮色四合,但三人眼中却闪烁着希望的光芒。西山之行,不仅是一次实地勘察,更是一次梦想的启航。在这片富含“乌金”的土地上,一个工科奇迹即将诞生...
夜色渐深,山风凛冽,但陆仁心中却火热如炽。他知道,回到京城后,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数据整理、成本核算、章程起草...但此刻,站在西山之巅,他已经看到了未来的蓝图。
那将是一个集采矿、冶炼、制造、运输于一体的工科大本营,一个融合现代工科理念与明代实际条件的创新试验场,更将是他实现“工科兴国”梦想的起点。
“回去吧,”陆仁最后望了一眼夜幕下的西山,语气坚定,“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工科大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