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东暖阁内,烛火摇曳,将弘治皇帝眉宇间的愁绪与陆仁沉静的身影投在冰冷的金砖地上。
殿内弥漫着龙涎香的淡雅气息,却压不住那股无形的沉重。空气仿佛凝固,只剩下皇帝方才那句“可有生财良策”的余音在梁柱间回荡,每一个字都重若千钧。
陆仁垂手立于御前,心脏在胸腔内剧烈地跳动,血液奔涌上头顶。
机会!千载难逢的机会!就这样摆在眼前!但他深知,接下来的每一句话,都至关重要,一字之差,可能便是天堂地狱。在这九重深宫之内,一句话可以让人平步青云,同样也可以让人万劫不复。
他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翻腾的心绪,目光澄澈而恭敬地迎向皇帝探询的视线。此刻的陆仁,虽只是个刚入翰林的修撰,却有着两世为人的阅历和工科教授的专业素养。他没有立刻抛出那些惊世骇俗的计划,而是先整了整衣冠,深深一揖,语气沉稳地开口:
“陛下垂询,关乎国计民生,臣诚惶诚恐,不敢有丝毫隐瞒或妄言。然臣才疏学浅,所见不过一隅之得,恐难当陛下厚望。若陛下不嫌臣鄙陋,臣便斗胆,陈奏一些基于以往经营所见所思的浅见,仅供陛下圣裁。”
这番谦逊而稳妥的开场,既表明了臣子的本分,又巧妙地降低了皇帝的预期,还为自己留下了转圜余地。这是陆仁深思熟虑后的策略——在这位以仁厚精明着称的皇帝面前,过分的自信反而会引起猜疑。
弘治帝微微颔首,指尖轻轻敲打着紫檀木御案,发出规律的轻响。“但说无妨,今日之言,出你之口,入朕之耳,不必拘束。”皇帝的嗓音温厚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显然为国用不足之事忧心已久。
陆仁略一沉吟,组织语言,开始层层递进:“臣以为,朝廷财政之困,源在于与。之节支,户部诸公必已殚精竭虑,裁汰冗员、缩减用度,皆已行之。故而关键或在于。然开源非必加赋于民,或可于不伤国本、不扰民生处着手。”
他先抛出这个基本原则,观察皇帝反应。见弘治帝目光微动,知是说到心坎上,便继续道:“其一,优化现有税关、市舶司管理,清除胥吏积弊,使商货其流,则税额自然增长,此乃通商裕国之常法,陛下与诸位大人必然早已洞悉。”
这是相对保守且易于接受的方案,陆仁先以此稳住局面,让皇帝感受到他的思路是稳健的,不是那种好高骛远的空谈。
“然,”陆仁话锋一转,声音稍稍提高,引入了核心观点,“此仅为节流之余之开源,或仍难解陛下燃眉之急。臣之愚见,或可效仿古人官山海之智,然非与民争利,而是与民共利,甚至为民创利!”
“哦?与民共利?为民创利?”弘治帝果然被这新鲜的说法吸引了,身体微微前倾,“细细道来。”站在一旁的司礼监掌印太监萧敬也抬起眼帘,饶有兴致地打量着这个少年状元。
“陛下,”陆仁目光灼灼,知道关键时刻到来,“臣早年与几位友人曾于格物实验中,偶然制得一种名为蜂窝煤之物。”他详细描述了蜂窝煤的形状、构造和原理,“其状若蜂巢,多孔通风,可使石炭充分燃烧,火力远胜寻常煤块,而耗量反减,烟尘亦少。臣等反复试制,已初步掌握其配比与成型之法。”
接着,他将蜂窝煤作为引子,迅速切入更宏大的商业规划:“然臣以为,单一蜂窝煤之利,犹不足解大局。真正之,在于建成一套以工兴商、以商促工、工商互补的良性循环之链。”
“请详述之。”皇帝显然兴趣更浓,连一旁的萧敬都不自觉地点了点头。
“陛下明鉴,”陆仁侃侃而谈,语速平稳而自信,“仍以石炭为例。
朝廷若设西山矿务局官督商办之新模式,其利非止于售卖蜂窝煤。”他详细阐述了整个产业链的构想,“开采需矿工、需工具、需运输,此即可带动冶铁、木器、车马、脚行等诸多行业。
石炭产出后,可建焦炭厂,所产焦炭用于冶铁,品质更优,则军工、农具皆可受益。煤屑、煤渣亦非废物,可掺土制砖,或铺路基,物尽其用。而蜂窝煤之推广,需建工坊、设煤铺、雇人手,又成一产业链条。此一环扣一环,层层增殖,所产出的不止财富,更是无数民户生计与朝廷税源。此乃工科兴国之微末一隅。”
弘治帝眼中光亮愈盛,身体不自觉地前倾。陆仁所言,已远超一物之利,勾勒出一幅工商互促的宏图。连侍立一旁的萧敬都不禁暗暗称奇,这少年状元不仅学问好,对实务经济也有如此见解。
但皇帝毕竟是皇帝,很快冷静下来:“规模若此,所费必钜。朝廷空虚,何来本金?且新法开采、精炼、推广,需专才管理,朝廷如今...恐难抽出如许多精力与钱粮。”这个问题直指核心,显示出弘治帝并非易与之辈。
“陛下圣明,虑事周全。”陆仁立刻接话,心中早有准备,顺势抛出了核心构想,“故而,臣以为,此事绝非朝廷独力可承,亦非寻常商贾能办。需以新模式运作,即官督商办,股份运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工科大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