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胪大典与恩荣宴的万丈荣光渐次沉淀,新科进士们迎来了决定仕途起点的关键——吏部铨选,分配官职。
这一日,所有进士再度齐聚吏部衙署。相较于之前的紧张与激动,此刻的气氛多了几分现实的凝重与期盼。人人屏息凝神,等待着那决定未来命运的一纸文书。
陆仁作为状元,心绪相对平静。他深知惯例,一甲三名的去向几无悬念,真正的角逐在于二甲、三甲之间。他更在意的,是铨选前的那项特殊恩荣——单独陛见,叩谢天恩。
果然,吏部堂官尚未开始唱名,便有一名司礼监随堂太监快步走来,尖细的嗓音在寂静的堂中格外清晰:“陛下有旨,宣新科状元陆仁,文华殿觐见——”
众人目光霎时聚焦于陆仁身上,羡慕之色溢于言表。单独陛见,这是状元独有的殊荣。
陆仁整理了一下衣冠,沉心静气,跟着太监穿过重重宫阙,来到雅致静谧的文华殿。殿内书香弥漫,弘治皇帝朱佑樘并未端坐正位,而是站在一副巨大的《大明混一图》前,负手而立,似在沉思。
“臣陆仁,叩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陆仁趋步上前,恭敬行大礼。
“平身。”弘治皇帝转过身,目光温和地落在陆仁身上,少了些许朝堂上的威严,多了几分长者对晚辈的审视与期许。“赐座。”
内侍搬来锦凳,陆仁谢恩后,小心地坐了半边。
“陆卿,”皇帝开口,声音平和,“昨日琼林宴上,朕之诗句,卿可解其意?”
陆仁躬身答道:“陛下圣制,勖勉臣等精白乃心,忠谠翊世。臣等唯有竭尽驽钝,实心任事,方能报陛下知遇之恩于万一。”
皇帝微微颔首,踱步至窗前,望着窗外庭院中的一株苍松,缓缓道:“朕观汝殿试策论,于边备、吏治、格物之道,所言甚切。水泥之利,朕亲睹于黄河;火器之要,朕亦深以为然。然则,翰林清要之地,修史撰文,看似与汝所长格格不入,卿可知状元为何点为修撰?”
陆仁心念电转,沉声应答:“陛下圣心深远,非臣所能妄测。然臣窃以为,治国之道,譬如烹鲜,既需油盐酱醋之‘器’(实务),亦需掌握火候、调和五味之‘道’(经义规制)。翰林院掌诰敕、修国史、备咨询,正在于明‘道’。臣虽粗通‘器’用,然若不明朝廷规制、经史大道,则其‘器’或用之偏颇,或难行于天下。陛下命臣入翰林,乃欲臣沉潜其中,习练朝章国典,通晓治国之本,他日方能以‘器’证‘道’,以‘道’驭‘器’, 真正的为陛下分忧,为社稷效力。”他将皇帝三年前“知行合一”的期许,融入此番对答之中。
弘治皇帝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极为明显的赞赏之色,抚须轻笑:“善!朕果然没有看错人。汝能作此想,朕心甚慰。翰林院不仅是清贵之阶,更是历练之所。望汝勿因‘格物’而废经史,亦勿因章句而忘实政。朕期待日后,能见到一个既通晓经济民生,又深谙朝廷体统的栋梁之臣。”
“臣,定不负陛下厚望!必当潜心向学,格物致知,知行并进!”陆仁起身,再次深深一揖,心中涌起一股士为知己者死的激荡。皇帝这番话,无疑是为他未来的道路指明了方向,也给予了最大的理解和支持。
“好。”皇帝满意地点点头,“回乡省亲,乃人伦大礼。朕准你假期,回乡之后,亦可多察访民间利弊,以备将来咨询。去吧。”
“谢陛下!”陆仁叩首谢恩,退出了文华殿。殿外阳光正好,照得他心头一片亮堂。这次陛见,意义远超一次简单的谢恩,更像是一次君臣之间关于未来道路的默契约定。
回到吏部衙署时,铨选已近尾声。
果然,吏部堂官很快唱到了他们的名字:
“二甲第十八名,徐文谦,授职——北直隶真定府冀州枣强县知县(正七品)!”
徐文谦出列领命,神色温润沉稳。
“二甲第七十九名,马武,授职——山西大同府蔚州知州判官(从七品)!”
马武声如洪钟:“臣领旨!”黝黑的脸上露出满意之色,边陲判官,正合他意。
铨选结束,众人回到客栈。
赵德柱和沈默都为三人感到高兴,但是同时又为自己落榜而感到难过。
陆仁看着两位落寞至极的同伴,心中亦是沉甸甸的。科举之路就是如此残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成功者风光无限,失败者黯然离场。他走上前,用力按住赵德柱微微颤抖的肩膀,声音低沉却坚定:“德柱,沈兄……”
徐文谦心中不忍,温言道:“功名虽重,然人生之路并非仅此一条。德柱兄豪爽干练,沈兄心思缜密,必有施展所长之处。”
马武也重重拍了拍赵德柱的另一边肩膀:“赵兄弟,沈兄弟,是汉子就别蔫头耷脑的!以后有啥要帮忙的,尽管来寻俺老马!”
赵德柱深吸一口气,努力挤出一个笑容:“仁哥儿,俺晓得……就是…心里憋屈得慌。罢了,先回家!俺老赵也是举人老爷了,够俺爹娘风光了!”他试图用大大咧咧的语气掩饰失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工科大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