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流民稍加整编训练,投入这些关乎国计民生的建设之中,岂非两全其美?既解决了他们的生计,又推动了各项工程的进展,为国家节省了征发民夫的成本与扰攘。”
这一番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顿时在朝堂上引起一阵不小的骚动和议论!
许多官员面面相觑,他们从未从这个角度思考过流民问题!
以往只知施舍,却从未想过“以工代赈”竟能如此与国策相结合!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二皇子一党试图寻找新的驳斥点时,一个清朗的声音响起:
“臣以为,瑞王殿下此议,高瞻远瞩,切中时弊,实乃利国利民之良策!”
众人望去,正是昨日在酒楼外出现的翰林院修撰华清延。
他出列躬身,言辞恳切,目光锐利地扫过那些面露讥讽的官员,继续道:
“若陛下恩准施行此策,臣华清延,愿为天下先,负责整编培训流民,协助瑞王殿下!”
华清延身为新科状元,在清流文官中颇有声望,他这一表态,立刻又有几位官员出列附议,纷纷表示支持瑞王之策。
皇帝玉衡看着台下侃侃而谈、目光坚定的儿子,又看了看站出来支持的年轻臣子,心中满是欣慰与赞赏。
砚儿此策,绝非纸上谈兵,而是真正深入民间、体察疾苦后提出的务实之策,既能解燃眉之急,又能图长远发展,更能将看似负担的流民转化为建设国家的力量!
“好!说得好!”皇帝抚掌大笑,声震殿宇,“瑞王此策,深谋远虑,既怀仁心,又具实策!朕心甚慰!”
他目光炯炯地看向玉砚,一锤定音:
“此事关乎民生国本,便交由瑞王全权负责!朕准你调动相关衙署配合,一应所需,优先供给。务必给朕做出个样子来!若此事办得好,朕重重有赏!”
玉砚心中一凛,他知道,这绝非一件轻松的差事。
整合流民、协调工程、管理调度、防止疫病冲突……千头万绪,困难重重。
这简直是自己给自己揽了一个天大的麻烦。
但看着父皇殷切的目光,想着那些在寒风中挣扎求生的人们,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忐忑,上前一步,郑重躬身领旨:
“儿臣……遵旨!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父皇所托!”
退朝时,玉砚只觉得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他走出大殿,望着灰蒙蒙的天空,心中却燃起了一簇火苗。他知道,这条路很难,但必须走下去。
而此刻,他忽然格外想见到那个身影,想听听他的意见,甚至……只是想从他那里汲取一点力量和勇气。
……
深冬的宫道漫长而空旷,寒风肆虐,刮在脸上带着刺骨的冷意。
玉砚刚走出大殿不远,便听得身后传来一阵略显急促却依旧沉稳的脚步声。
“瑞王殿下请留步。”
玉砚回头,只见华清延快步走上前来。他一身红色官袍在灰蒙蒙的天色下显得格外热烈,身姿挺拔如竹,行走间自带一股文雅风仪,正是朝堂上第一个站出来支持他的人。
想到昨日酒楼外他沉默而守礼的护送,再思及方才殿内他毫不犹豫的声援,玉砚心中不免生出几分真实的感激与好感。
这位状元郎,似乎确实与那些只会阿谀奉承或明哲保身的官员不同。
“华大人。”玉砚停下脚步,微微颔首。
华清延走到近前,郑重地行了一礼,姿态无可挑剔,语气诚恳而不失分寸:
“殿下方才所提‘以工代赈’之策,高瞻远瞩,切中时弊,臣由衷敬佩。若殿下不弃,臣愿竭尽所能,为殿下效犬马之劳,推行此策。”
他抬起头,目光清亮而专注地看着玉砚,“日后若殿下在施行过程中遇到任何难处,或需与人商议探讨,尽可吩咐微臣。能得殿下信任,与殿下共商利国利民之策,是微臣之幸。”
玉砚被他这般直白而郑重的表态说得有些不好意思。
他自知读书学问恐怕远不及这位名满天下的状元郎,对方却如此谦逊热忱,心中那点因朝堂纷争而起的郁气也散了不少。他忙道:
“华大人言重了。大人学识渊博,方才又仗义执言,本王该多谢大人才是。”
两人便就着寒冷的宫道,商讨起“以工代赈”的具体细节。
华清延思路清晰,落落大方地陈述己见:
“殿下,京城流民乞丐,来源复杂。有因天灾人祸家园被毁者,有因贫瘠无法生存者,或许也有些是好逸恶劳之辈。他们大多目不识丁,缺乏管束,如同散沙,骤然组织起来参与工程,恐生混乱。依臣浅见,首要之事,当是‘立规矩,明秩序’。需得让他们明白为何劳作、如何劳作、劳有所得,方能初步整编。”
玉砚深以为然,立刻联想到关键:“华大人所言极是。然欲立规矩,先需知人。如今户部黄册,于这些无籍流民,几乎无所记载。
我们不知其人数多寡、年岁几何、是男是女、身体是否康健、有无一二技艺傍身,甚至不知其来自何方。如此混沌,如何能妥善安置,分派活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娇气殿下卿卿如晤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娇气殿下卿卿如晤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